东莞部分镇街社区转诊率过半 社保基金流失多

04.08.2014  11:45

  ■患者在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本报资料图 郑家雄摄)

   东莞时间网讯 本月起,我市工作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参保人,可以再选1家社区卫生机构作为转诊就医点。与此同时,参保人就医管理政策也相应作出调整。市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方便参保人就医的同时,通过调整转诊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在家门口就近就医。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参加医保个账并进行社区门诊选点的参保就诊人员中,转诊率达到64.2%,基金支付的71.5%流向了医院。就医选择医院还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完全取决于市民个人意愿,但医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并满足市民需求,才是关键因素。如何破解“看病难”问题,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水平,抑制过高的转诊率,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

   【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被认可度提高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成为市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是市政府启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初衷。

  “392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仅有50多个机构每天门诊量在30人以下。”市卫计局基层指导科负责人袁伟芬坦言,低门诊率原因在于,这些门诊存在选址偏僻、管理不到位和人员不足、服务时间短等问题,“但全市社区的1600多名全科医生,基本每人每天需接诊30多名患者,由此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满足市民需求,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市民的认可。

  以寮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例,全镇社区门诊量2013年达到94.6万人次,占据该镇医疗就诊人数的绝大部分。

  然而,部分镇街社区转诊率高的问题呈现,却让社会仍然对全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产生质疑。

   【问题】

  部分镇街社区转诊率过半

  “治病当然要去医院,最近我检测出患有高血压,但社区门诊的医疗技术信不过,况且我还有熟人在医院,相信在医院能很好很快地将病情控制并治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要求转诊的莞城居民吴伯如此说。事实上,和吴伯一样,今年上半年,莞城还有8万余名居民提出了转诊要求,转诊率达到61%。

  据了解,如此高的转诊率,主要是莞城等镇街实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院代管”模式所致。市卫计部门一份文件透露,2012年,莞城的转诊率竟达到了70%,万江、东城、南城、厚街、中堂也分别到达48%、46%、45%、23%、32%。相关责任人坦承,医院逐利希望患者都到医院来的同时,患者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纷纷要求转诊,以致社区转诊率高。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成为了医院的“跳板”,以致社区医疗服务功能得不到体现的同时,也导致社保基金被浪费。市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亚林说。

  声音

  完善社卫服务建设 高转诊率必须制止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市参加医保个账并进行社区门诊选点的参保就诊人员中64.2%转诊,基金支付的71.5%流向医院。对此,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科科长袁鹰表示,社保基金被浪费,最终影响的还是参保人。“转诊须谨慎,如果基金出现缺口,要么提高参保人缴费标准,要么降低医保待遇。”不过,袁鹰透露,当前社保基金收支仍维持平稳状态,但高转诊率必须加以制止。

  针对医院门诊就医管理方面,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接下来将通过信息系统监控,及时纠正日常违规情况,对各社保定点医院下达社区转诊病人接诊人次、相关费用控制指标,并将各社保定点医院社区门诊转诊病人服务管理情况纳入社保业务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建议可由社保基金直接支付社区签约医生,留住人才,此外,整合医院、社区结算、管理系统,实现“社卫一体”。

  至于如何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留住居民在家门口就近看病,市卫计局局长金行中表示,卫计部门将从软硬件着手加强机构建设,培养人员、完善服务功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以技术和服务赢得市民认可。根据计划,我市今年基本实现全科医生制度,达到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

  关注

  社保基金支付到哪去了?

  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莞城今年上半年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并现场结算的参保人员共5.5万人,社保基金为此支付352万元,然而,却有8.7万人次的转诊记录,即61%转诊至医院,社保基金为此支付达1202万元。市民在社区平均花费94元,转诊后却需282元。

  而在寮步,今年上半年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并现场结算的参保人员共23.7万人次,社保基金为此支付1235万元,然而,仅有1.2万人次的转诊记录,即6%转诊至医院,社保基金为此支付达仅286.6万元。市民在社区平均花费80元,转诊后为423元。上述负责人透露,寮步居民转诊费用高于莞城,说明“真正需要转诊的病人,因为病情严重,才会花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