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中国游客海外“扫货”现象减少

07.10.2014  17:22

  法制晚报讯 “十一”黄金周即将结束,外媒无一例外地再次关注中国消费者的海外购物。多家外媒指出,持续多年的奢侈品购物狂潮正在明显降温。名贵皮包、珠宝商享受过中国海外买家带来的消费盛宴后发现,现在中国游客对奢侈品购物游没那么感冒了。中国消费者买得少了,玩得也精了,不再一味“扫货”的他们,更加注重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

  关注变化

  不再5分钟消费精挑细选的多了

  为了迎接大批消费热情高涨的中国游客,国外的大型商场做足了准备。据英国《卫报》报道,为了迎接中国黄金周,伦敦各大奢侈品店进入“紧急”状态,迎接中国游客的“大潮”。

  “各大商场都意识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能量’,他们正在尽可能地想办法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一位分析人士表示,“高端奢侈品门店现在基本都配备了会说汉语的导购人员,并在购物方面提供了多种便利,有些商场甚至可以接受人民币消费。如果有哪家店愿意错过中国消费者,那他们一定是疯了。

  然而,前往海外购物的中国人比以前增多了,但他们购买的东西却比以前少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发现,以往欧洲奢侈品店经常出现一些中年消费者,往往只需要5分钟就能爽气地买下喜欢的东西。他们相比其他国家游客做决定的时间更短,就好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似的。但目前这类顾客消失了,更多出现的是一些年轻夫妇,他们就比较谨慎,会挑挑选选。

  英国《金融时报》称,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追求“高端、定制、限量、奢华”的个性化消费,宝贵的黄金周出国旅游也不例外。而中国游客开始向西方高端游客靠拢,参加有商务价值和社交功能的私密“圈子游”,以及玩法新颖、个性化的定制游等。

  眼下,去海外深度体验当地特色的旅游日渐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一大趋势。对于海外旅游达人来说,在微信朋友圈里秀几个奢侈品手袋,已经显得有些缺乏品位了,最能够得到朋友认可的也并不是跟着旅行团在世界著名景点的留影,而是晒出自己在海外著名餐厅的美食体验和当地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外媒解读

  中国消费者年轻化要求更多选择权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虽已大大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在黄金周被“”。尤其在大型城市里,消费者反而更理性,他们要求的是更好的产品、服务与更多选择权。

  中国精英阶层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且生活方式西化。他们除了关注品质与价格,更注重自身与品牌的情感维系:“他们不是单纯地赶潮流追品牌,也不是盲目购买打折品,而是以他们的判断和喜好来消费。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趋于年轻化。再过不到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将比欧洲消费者平均年轻10岁,比美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年轻15岁。在他们眼中,原材料的质量可能比牌子和设计还要重要。

  英国《观察家报》的报道也指出,中国人刚刚开始买奢侈品时,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几乎没有节制。多数是男性购物者,主要是给朋友和亲戚买。而现在,中国消费者品位发生了变化,有些品牌受损失,有些品牌则受益,英国的博柏利(Burberry)就是受益者之一。

  “在一片法国和意大利品牌的海洋中,博柏利是唯一能与之竞争的全球性英国品牌。它的吸引力在于,它不仅是英伦风,还有摇滚的反叛精神。”《观察家报》的文章说,西方奢侈品业正在想方设法地让中国消费者重燃激情。西方时尚设计师们可能将注意力转向中国的历史和艺术设计。

  业内说法

  老牌奢侈品泛滥小众品牌更受青睐

  英国巴克莱银行的奢侈品分析师利薇·劳拉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国庆假期对于海外的各大商场来说一直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每年的这个时间段,中国人的面孔都会显著增加,一些中国人偏爱的奢侈品牌的销量也会有翻倍的增加,但每年的增加率都在逐步降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和偏好的变化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劳拉说,目前许多老牌的奢侈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的确已经开始慢慢下降了。像Prada、LV、Gucci等品牌,由于在中国消费者的人群中大量拥有,已经不再那么与众不同了,况且中国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还在继续上升,即使这类品牌在中国的黄金周想方设法吸引中国顾客,但比起过去几年来说,它们的销量可能还是不尽如人意。

  劳拉认为,中国“新一代”的购买力量正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理念,他们更多追求的是年轻、自由、个性。在他们所购买的东西中,也蕴含了更多他们所追求的理念,而许多时间并不长的小众奢侈品牌的产品正慢慢开始受青睐。比如,他们会选择更具现代设计感的小众品牌的手袋,而不会选择在中国已经泛滥的老牌奢侈品牌皮包。

  “随着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群体中越来越常见,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购买也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劳拉说,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物品的设计、材质、性价比的考究将会变得越来越多,即使商品的价格贵,也力求贵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大量抢购某类商品的现象也将会慢慢减少,因为他们选的东西越来越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