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哨营:八旗文化助兴满乡新村
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山货大集上,一处摊位上挂满了汤河里的鱼晒成的鱼干。丰富的乡土特产充满了满族特色文化风味,使这里发展成为“京北第一山货大集”。
西沟村开村仪式上,来自全乡的村民表演满族婚礼民俗。
西沟村开村仪式上,身穿满族服饰的孩子们。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走读中国微信平台
榆树湾村推石碾子磨面的村民。
端午节前夕,七道梁村的妇女上山采来野樱桃枝挂在门口辟邪。
西沟村开村仪式上的撞拐比赛。
长哨营乡的满族特色小吃——米黄。
长哨营满族乡,位于怀柔区东北部,南距怀柔城区62公里,东与河北省滦平县相邻,西南与汤河口镇接壤,北与喇叭沟门满族乡相接,111国道、滦赤路贯穿全乡。长哨营满族乡是北京市仅有的2个满族乡之一。近年来,长哨营主打满族民俗文化品牌,建设八旗特色文化新村,借助生态搬迁及民族经济发展政策,通过挖掘满族悠久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建成了七道梁正白旗文化新村、遥岭镶白旗文化新村、项栅子正蓝旗文化新村等,并先后发展形成“京北特菜特果之乡”、“京北第一山货大集”、“满族民间歌舞之乡”等品牌。
作为北京市仅有的两个整建制满族乡之一,长哨营的满族人一般都姓“彭”。据说1644年彭姓始祖彭连追随清帝入关后,在汤河流域形成以长哨营为中心的满族人生活聚集区,因专门向京城皇家供应造扎枪用的杨木杆,所以也曾叫作“杨木营”。
当地老人说,长哨营过去是重要军事基地和军事后勤保障供应基地,这也许就是其名称的由来。现在当地保留发展了一些满族特色文化,从婚庆民俗到特色美食,彭姓人也有不少,但是会说满语、懂满文的人寥寥无几。2005年至今,长哨营全乡建成6个“满族八旗文化新村”。
那些满文字母都是美丽的曲线
七道梁是北京市首个开村的八旗文化新村。“这在以前,地主家修得也没这么好啊!”村民李凤珍谈到家乡的变化时说。
七道梁分为7个自然村,二梁子、五道沟、鱼儿沟……都分布在怀柔东北山区的七沟八岔里,大多处在泥石流灾害易发区。2006年,七道梁的自然村开始逐步往山下搬,在安全地带建设新村,彻底解决了汛期的安全隐患。
进村就是一座木质牌楼,上书“七道梁正白旗村”。一条南北主街将新村分为东西两个生活区,街道两侧山墙上是白底蓝龙正白旗图案。村内的民房都是青砖青瓦和层叠厚重的青色墙头,整齐错落有致。每家每户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几乎都一样,面积都是三分地。新村整体上采用满族人崇拜的神鸟“鹰”形设计,村委会大院广场上立着3米高的索伦杆,胡同口用满汉两种文字标注门牌,一、二、三、四或者甲、乙、丙、丁,还有数字在满族文化中代表的颜色。印象深刻的有“甲”,代表绿色,翻译成满语是“钮旺格颜”;满语的“三”音译为汉语悦耳动听——“伊兰”,就写在第三排房子前的匾上,看起来都是美丽的曲线。
七道梁新村在排水管线、设施的建设上也花了心思。李凤珍老人拉着记者绕到房子的后山墙,那里有半米多深的引洪渠,从山上引下来一直伸向村口,专门用来承接山洪。如果遇上暴雨,山上的雨水大部分会顺着水渠和管道流入村前水道,排进河渠,不经过住宅,把雨水对房屋的影响减到最小。
这样的引洪渠,在整个七道梁新村铺设了七条,将山洪流过的通道与新居隔离,相当于给新村的防洪能力加了双保险。
最近,村民们聚在村口拉家常时的话题,最主要的就是说“今年的天怎么这么旱,山沟里都没有水”。村中间的凉亭下有一口井,上书“罕王井”,是很多家庭用水的主要来源。
“缺了点儿水,但七道梁的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七道梁村副书记李凤友建议我们往沟里走,路尽头的山顶上有棵大松树,“可是有年头了,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当年我们祖辈来这里的时候就有了。”他说的是祖上李文成挑着担子从山东出发准备闯关东,就在七道梁落地生根,“当年做的是烧炭的买卖,沟里有很多大柳树”。
今天,往七道梁的沟里走,能够看到漫山遍野的绿,小松鼠窸窸窣窣,三五成群地跳跃,甚至见到了一只轻盈灵动的小鹿从山间一闪而过。在七道梁村,中午的时候也能听到鸡叫,而早上永远会被各种鸟声唤醒。
观赏性十足的满族婚礼民俗
七道梁村有一个满族民俗博物馆,屋子里面设计成了满族特色的布置。万字炕中间有佛龛,家里的长辈住在南边的炕上,小辈住在北边的炕上。村委会大院里还放着各种满族服饰、一台八人大轿,这是保留民俗文化最生动又具有观赏性的部分——满族婚礼民俗。
七道梁村有一支43位村民组成的婚礼民俗表演队伍。村文化站负责人李凤明说:“锣鼓、唢呐、喜牌都是成双成对的,好事成双嘛。”仪式一般是这样的,十多个身穿满族服饰的人举着喜牌,提着红灯笼走在前面,新郎骑着大马,八人大轿护送新娘。按照当地满族婚俗,结婚那天,要分别找一位“全口人儿”(家有父母、儿女齐全的人)代表双方做送亲婆和迎亲婆,指导新人完成婚礼庆典当中的各个环节。
新娘子进门,要在门口摆放一个用红布包好的马鞍子,新娘迈过的同时,司仪要大声喊:迈马鞍,日子平平安安!一对新人拜过天地进入洞房,迎亲婆扶着新娘踩着床边一个红垫坐上床。红垫子里面放的是高粱和年糕,隐喻“步步高升”。按照满族婚俗,“三天没大小”,参加婚礼的人可用各种方法闹洞房。一片欢笑中,婚礼接近尾声,司仪大声“喊棚”:“众位亲友们,天气热,大家远道而来,我代表东家拜谢了,房屋窄小,大家多担待……”然后,喜宴就要开始了。
李凤明说,前几年还办过几场满族婚礼,43个人的队伍热热闹闹的。这几年少了,因为一场仪式下来,大概七千元的花销,“我们都是赔着钱在做,租一匹马一天还要上千呢”。但是新郎家可能又觉得不太值。一般来说,主要还是怀柔区或者乡里举办满族风情节的时候会有婚俗表演,这几年又发展出了满族婚俗舞蹈,演出门槛下降了,但是观赏性又很好,经常作为满族特色活动参与各种演出,也因此,长哨营乡被称为“满族民间歌舞之乡”。
地道美味是山货大集上的心头好
项栅子是长哨营建设“满族八旗文化新村”中的正蓝旗村,民居仿古复原,主要采取“外古里新、以旧整新”的做法,外墙刷成蓝色,再画上一条条龙。村里的房子依地势而建,有种层次错落的美。村口有养蜂的人家,五月底,山花都开过了,现在是检验收获的时候,养蜂人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查看蜂箱。
项栅子村里显眼的地方有几个古老的大磨盘,现在村民还会经常用到它们,他们觉得石磨磨出来的面比机器磨的要香。项栅子村里有各种山货加工,出炉的是地道美味,最有名的是项栅子的煎饼,也是山货大集上人们的心头好。制作场景也颇有质感,纯手工,三个黑色大火盆,木材燃烧的火焰舔着盆底,左边两个火盆上支着一面平圆的铁板,两位大婶互相配合,她们都是村子里做面食的好手。
一个人把桶里磨好的面薄薄摊开在铁板上,片刻之后就成了煎饼,只有一张纸的厚度,用小铲铲起后,整齐地码在秸秆做成的屉子上,另一个人则将煎饼两次对折后成长方形。屋子右边四个小锅做的是米黄,打开锅盖,中间是个凸起,将面舀进去,面沿着凸起顺势平缓流向四周,盖上锅盖大约1分钟后小心铲起来,它的背面就成了焦黄色。
如今能够吃到用柴火做成的食物,是一种幸福。还有一种食物叫项栅子年糕,将大黄米或者小黄米用温水浸泡数小时后,用石碾子磨成面,往大屉子上铺一层饭豆,将黄米面一层层往上撒,分层放上豆子和大枣,全部蒸熟后放凉,然后切成片放在大缸里密封起来。以前一般大户人家到了冬天都要做上几十斤年糕,吃的时候从缸里拿出来蒸熟,然后蘸上蜂蜜或白糖,用酸菜汤煮年糕也别有风味。对于这个时代刁钻的胃口来说,还是这样的饭有嚼头,不过现在已经是粗粮细作,更多了一份生活的精细。
■ 特色民俗
撞拐中有游牧民族基因的影子
如果拨打长哨营乡政府的办公电话,开始一串铃声就是满语,虽然一般人听不懂,但这是一个满族特色乡镇的文化符号特征。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各种仪式性的活动中。
5月30日,长哨营乡另一个新农村建设成果——西沟正黄旗村寨开村。开村仪式上就有满族婚俗舞蹈,队伍来自长哨营乡下属村庄,服装都是大红的底子,一切都喜气洋洋。开村仪式的活动不少,学习满文现在也是一个趋势,一般都是将满文和汉语对照着书写,“福禄寿喜”是通常书写的入门。参与者说,现在中央民族大学等满文研究学者也在普及推广满文。作为一种拼音文字,一些满族年轻人开始能够读出发音。
西沟村开村仪式上最受欢迎的活动是满族特色民间体育撞拐。25岁的彭欢已经是连续4年夺得撞拐冠军,被大家称为“拐王”。为了这一天的活动,他特地提前一个月做了准备,每天跑5000米。撞拐是双人间开展的对抗项目,穿上满族特色小褂,双方各自搬起自己的右腿(左腿),单脚跳起,先是互相碰一下,表示友好,也预示着激烈的竞争就要开始,互相用搬起的膝盖撞击对方,直至对方松手、出界或者倒下。在长哨营满族乡,撞拐这项传统对抗活动的群众基础很好,观赏性也强。这一天,对于预赛的每一次胜利,彭欢都是仰天长啸,神情中有来自游牧民族血性基因的影子。最后的决赛中,彭欢再一次获得冠军。
■ 乡土美食
就地取材成就乡野美味
农历五月初一,七道梁村的妇女一早就上山采野樱桃枝,挂在大门口、正屋前,再在上面挂上一个红纸条,这是当地过端午的风俗,和南方门前挂艾草一样的道理:野樱桃的果子红艳艳的,当地人觉得是辟邪讨吉利。
端午节的时候,长哨营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做黄米粽子。黄米一般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和糯米一样黏性十足,颜色更惹人爱,这也是就地取材的结果。正宗的满族小吃也是长哨营特色民俗旅游中的主打内容,每家民俗户都能做上七八样儿,各家擅长的又不同,有打面茶、炸元宵、豆面年糕、筱面饸饹、黏火烧……
“二八席”是七道梁村的主打美食。按照满族习俗,办红白喜事时招待客人的大菜叫“二八席”,由八个碗菜和八个盘菜组成。八盘,四凉四热,荤素搭配,以素为主;八碗包括四肉(分红肉白肉两种)、三汤(用料是海带丝、粉条、白菜片等)和一碗豆腐丸子。每家民俗户门口的招牌上都会写着“二八席”的特色,游客来到这里,“二八席”是必点的美食,大碗大碗的肉,豪爽而美味。
蘑菇宴是大地村根据“百菇宴”传说,依托长哨营乡“京北食用菌基地”和“特菜之乡”品牌开发的美食宴。其主打蘑菇多为当地自产的香菇、滑子菇、肉菇、草蘑、松蘑等,锅底为放养山场中的柴鸡、野鸡等。取自山间的食材给乡野之间的美味带来了地道的原汁原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