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与父母分离 亲子团圆却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14.07.2014  19:21

许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新华社图片)

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一起生活。记者何波 摄(资料图片)

  第一代留守儿童成年后来到父母身边 但不少人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疏远

  文/记者姜璐、关旭东  

  暑假将至,又将有一批留守儿童涌入东莞,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那些被外出务工的父母丢在农村老家的“留守儿童”群体,很多已经长大成人。尽管成年后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来莞工作,但家庭温暖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有的与父母隔阂难消无法交流,有的则因缺乏安全感疏离外界……

  无话可说,父母要靠儿媳了解儿子

  吴进华今年28岁,是江苏徐州凤城镇人,在吴进华小时候,镇上的年轻人包括他爸妈都一门心思跑到外地去闯荡。

  父母走的那年,进华上四年级,上了高中,因为成绩不佳,妈妈把他接到身边,分离多年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现实却不如愿。进华说,长期的分离,让他与父母无法沟通,时常一个星期都无话可说,为了避免尴尬,只要父母在家,进华就不回家,等到父母走了他才回来。

  “他们离开我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进华对父母离家挣钱一事并不理解,“当初是父母抛弃了我,让我的生活缺少了这么多东西,我作为父亲肯定不会离开我的孩子。”已为人父的进华如是说。

  在父母身边待了不到两年,进华选择离开,离开的理由很多,交不到朋友、不适应厂里快节奏的环境……然而,不知如何与父母相处,却是他一直以来不愿承认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和爸妈嘴上都不说,但已经发展到这步,只能去接受。”进华十分沮丧。

  采访结束后,记者意外接到了进华妈妈的电话,她说想从记者这里了解儿子的想法,“如果我问他,他就‘嗯’、‘啊’没有一句完整的话。”进华妈妈说,因为进华什么都不跟她说,平日里只能通过媳妇了解儿子近况。

  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乏安全感

  “我不知道父母干嘛要把我生出来。”谈及父母,丁丽满是抱怨。18岁本应是缤纷多彩、充满遐想的年龄,然而眼前这个18岁的姑娘却表情凄楚,一股不可接近的强势感咄咄逼人。

  丁丽家在四川乐山,她刚出生三四个月,父母就离家到东莞闯荡。小丽的爷爷去世早,她是奶奶抚养大的。去年,小丽被父母带到了常平,在一家家具厂上班。

  小丽说,读小学时,班里常有人打架,“几乎是一天一小架,三天一大架。”后来学校风气越来越差,小丽也难逃一劫。有次放学回家,她就被班里的男生打劫了。“那男生用刀对着我胸口,我身上没钱,就被他用刀在手臂上划了两道。”小丽把这件事告诉奶奶,她不但没有得到安抚,还被责备是因为晚回家才被人拦了。“我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还犯怵,如果当时我爸妈在身边,事情结果肯定不是这样的。

  聊天中,记者感觉小丽对周围的事物十分不信任。“她性格变得很孤僻,总觉得别人要欺负她。”小丽妈妈说,小丽对宿舍的人都很警惕,平时不怎么和他们玩。而小丽也告诉记者,她从不把心事告诉别人,“难受的时候,会独自躲在角落里大哭一场。”尽管父母就在同一个工业区的模具厂上班,她每个月只会见他们一面,但小丽从来不跟他们倾诉。

  家长理解孩子的不满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孙明在东莞一家化工厂工作,今年已经和儿子小强分开17个年头。

  1997年,小强刚满8岁,孙明和妻子来莞打拼,把儿子托付给自己的姐姐,夫妇每隔一年回一次家,“每次回去儿子冷漠的眼神,都让我感觉仿佛被抽了一记耳光。”孙明说,小强从小就不跟他们聊天,他们之间的对话已经成为奢侈,“你不主动问他,他肯定不说,你问了,他就拿一两句话来敷衍你。”长时间分离,他们之间有了一层抹不去的陌生感。

  高中毕业,小强考上当地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孙明希望儿子来莞工作,但被小强断然拒绝。大专毕业后,小强卖过牛奶、当过收银员……尽管来东莞不仅可以得到更高的薪资,还能与父母团聚,但小强更愿意呆在老家,“具体什么原因他也不说,但就是不过来。

  对于小强的选择,孙明在理解之余,更多的是愧疚和心酸,“他今年25岁了,我做爸爸的并不了解他,他如果过来,跟我们待在一起也不开心,还不如让自己选择。

  新莞人子女大多留守

  和逐年增长的外出务工人数一样,留守儿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10.7%的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另外3.3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据市统计局2013年年底的人口统计数据,东莞目前常住人口831.66万人,户籍人口188.93万,外来人口至少有600多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中,很多人的小孩成为留守儿童。日前,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父母在东莞工作而导致的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无法具体统计,但是这个群体是相当大的。据东莞多家企业负责人反映,成年后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东莞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对于这一群体,急需予以关注。

  专家:

  应为新莞人提供

  更多生活资源

  心理咨询师何欢认为,成年后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隔阂难消,主要是因为对父母有不良情绪,同时又觉得不方便表达,从而长期自我封闭、压抑情感。此外,何欢表示,之所以会有缺乏安全感的人群,主要是人际互动能力欠缺导致的,“从小没有得到保护,偶尔受几次伤害就会留下心理阴影,长此以往自我保护意识会变得很强,对外界也不再信任。”何欢称。

  何欢建议,作为成年人,出现问题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做出努力,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了解孩子不满情绪,帮其化解心结。孩子也要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和事业发展。

  东莞市委党校教授王学敏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口流动导致的,东莞作为人口流入市,政府应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入学机会等生活资源,鼓励外来人员来莞生活,让他们把妻子和孩子都接过来定居,“而不是赚一笔钱就走”,这样才能解决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