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阅兵你不知道的几件事

04.05.2015  16:35

  红场阅兵是俄罗斯的传统。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红场阅兵都承载着回顾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历程、展示国家实力、提振国民信心等使命。

  对俄罗斯人来说,红场大阅兵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例行仪式或可有可无的“政治习俗”,而是国家大事,蕴涵着强烈的民族意志和丰厚的政治内容。

其实,我们熟悉的5·9“胜利日”阅兵是红场阅兵的一部分。

  历史上,红场阅兵多达一百多次,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十月革命”24周年的阅兵式。

  这场在1941年11月7日举行的阅兵曾被一些苏联史学家称为“苏联红场阅兵史上一场最不堪入目的阅兵”,却创造了“一个冬天的奇迹”:在德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铁血”斯大林照常阅兵,受阅部队随后直接开赴前线,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阅兵带给苏联战士和人民的鼓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当时,斯大林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非常时期的阅兵,不亚于增加几个师的军力。后来的战争进程和结果也佐证了斯大林的那句话。红场阅兵,一般指5月9日和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仪式,11月7日是纪念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而5月9日则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又称胜利日阅兵。

  红场阅兵,一般指5月9日和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仪式,11月7日是纪念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而5月9日则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又称胜利日阅兵。

  今年的红场胜利日阅兵更是受瞩目,除了阅兵阵容历史罕见,嘉宾阵容也是“高大上”,俄政府方面称,近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确认将出席。应俄方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派遣方队参加红场阅兵式。既然“胜利日阅兵”关注度如此高,免不了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次锐闻姐倾囊送福利,助你聊天不露怯。

  既然“胜利日阅兵”关注度如此高,免不了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次锐闻姐倾囊送福利,助你聊天不露怯。

  1、 阅兵并非年年有

  每年在胜利日举行红场阅兵其实是从1995年开始的。在战后初期,俄领导层认为应该忘记战争伤亡所带来的伤痛,重建国家才是重中之重,所以1995年以前阅兵只在20周年和40周年大庆时举行。

   胜利日成为官方节假日是在1965年。

  2、 首次阅兵未在“胜利日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为纪念伟大卫国战争中对德胜利,斯大林决定举行胜利大阅兵。 当年的 6月24日,红场举行了战后苏联的第一个阅兵式。

  有意思的是,这次阅兵式首长并非最高统帅斯大林,而是朱可夫元帅。有传闻称斯大林事前从马上摔下故无力主持……

  尽管大雨倾盆,阅兵式照常举行了两小时,不过取消了空中装备展示。苏联士兵将200多面纳粹德国的军旗抛在了列宁墓前,他们还特意戴上手套完成这一仪式,表达对敌人的厌恶。

  3、 胜利旗帜”无缘首次阅兵

   胜利旗帜”是指苏军在1945年4月30日14时25分插到柏林国会大厦的那面旗,是纳粹彻底崩溃的象征。

  不过,“胜利旗帜”却因为旗手的伤病而与首次胜利阅兵“失之交臂”,它的首次亮相其实是在1965年5月9日举行的第二次胜利日阅兵式上。

  4、 40周年阅兵现“外国兵

  1985年举行的第三次胜利日阅兵也是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次大阅兵。当天在红场的士兵方阵里,不仅有苏联士兵,还有来自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士兵。

  此次阅兵式上还展出了著名的T-34坦克,它的再度亮相已经是15年后了。

  5、 50周年阅兵不全在红场

  199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了苏联解体后第一次胜利日阅兵,也正是从那年开始,阅兵才成了年年“例行”的庆祝活动。

  这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的阅兵并没有全部在红场举行。 因为红场翻修和地下购物中心的施工项目,重型装备改在莫斯科俯首山胜利广场亮相。红场上走过的仅是数个方阵的士兵。

  直到2008年5月9日,重型装备才再度现身红场阅兵。

  6、60周年 阅兵德军来了

  2005年5月9日,除了因忙告假的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几乎所有大国的元首都出席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阅兵。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不仅亲赴莫斯科,还带去了参加二战的德军士兵。

  当天活动的亮点是俄二战老兵受阅环节,2600多名老兵乘坐130辆军用卡车从检阅台前通过,这些当年在战场浴血杀敌的英雄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再也无法像年轻时踢出标准的正步,但依然能做出最标准的军礼,依稀可见当年的飒爽英姿。在场的观众眼含热泪,向这些老兵致敬。

  锐闻姐在莫斯科待了两年,有幸没有错过两次胜利日阅兵。当密密麻麻的士兵喊出震耳欲聋的口号,当铁甲洪流从广场缓缓驶过,当最先进的战机以遮天蔽日之势从上空呼啸而过时,那种磅礴的威严阵势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其实比起精心设计的严整方阵和最尖端的武器装备,更引人注目的是看台上的迟暮老兵。曾经功勋卓著的他们已经垂垂老矣,但提起当年浴血保家卫国的历史,仿佛又梦回吹角连营。感谢当初的他们,才有了美好的现在。(记者王申,编辑杜健,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