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阅兵 受阅东江纵队老兵70年后首都重聚

07.09.2015  11:29

受阅的东江纵队老兵代表再聚首。左起:卢毅、黄伟、杨智明、谭尧。

9月4日中午,北京复兴路83号的盈福楼酒店,一场相隔70载的聚会正在进行。聚会的“主角”是4位东江纵队老兵谭尧、黄伟、卢毅和杨智明,4人作为东江纵队抗战老兵代表,参加了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多年未见他们激动地相拥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我们作为老兵代表接受检阅,感到幸运和骄傲。但我们绝不要忘记战场上牺牲的和已经走了的战友,最应该被铭记的,应该是牺牲的老战士。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与繁荣。”白发苍苍的谭尧动情地说。

90岁的杨智明表示:“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参加阅兵,这是最高的荣誉!”当阅兵车驶过天安门,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抗战期间,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牺牲,那么多战友都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提起那些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杨智明甚是想念。“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并有技术过硬的军队,才能保证和平建设国家。”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杨智明说。

黄伟则手写了一份心得,“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也是我对70年前那场战争的收获”。

40年机要工作

不能说的秘密

两个月前杨智明收到阅兵邀请,顷刻间消息传遍全家,全家都很高兴。“家里每个人都来问我什么时候去北京?在哪个位置受阅?”杨智明说。

1942年,17岁的杨智明正读中学,日军打到了他的家乡,杨智明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武装力量东江纵队,并成为一名电台工作人员。从1944年开始,杨智明做了40年的机要工作,由于工作涉及很多机密内容,他从不跟家人谈工作,子女很长时间也不了解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这次阅兵邀请着实给家人带来惊喜,他们把这段时间相关的新闻仔细地收集了起来。

东江纵队成员王月仙的子女邓海光说,父母这代人从来不主动说自己的功绩,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特别,“是时代在发展,很多的纪念活动才让我们这些后代知道自己父母的战斗事迹”。

王月仙原是东江纵队的卫生员。“我被俘时只有18岁。当时日军数百人包围我们的游击小队,有6名游击队员牺牲。我和四五个非战斗人员被俘。”王月仙对当时仍记忆犹新,“日军用木头做的锁具把我们关起来,我们把那个木头撬开,趁敌人不注意才逃了出来。”

卢毅曾是东江纵队的一位报务员,负责收发电报,与延安党中央联络。“一到宿营地,当部队休息时,我们就去找长竹竿竖起20米高的天线,架设好电台,与党中央和东纵所属指挥部的电台进行沟通联络。”

报务员需要24小时戴着耳机收听电台消息,晚上在一盏油灯下收发电报,对他们的听力和视力都造成了损害。黄楚珊当年和卢毅在同一战壕工作,她说:“当时白天要在战火声中戴着耳机收发电报,导致现在耳朵听力很差。”记者要在老人耳边大声复述问题,老人才能听到,更多时候,需要用笔交谈。

偶遇父亲警卫

方知英雄事迹

参加聚会的卢晓衡是老兵的后代。其父母卢伟如、叶景舟都是东江纵队的老队员。

在聚会上,卢晓衡和妹妹弟弟3个人虽没有表明身份,但还是被父亲以前的老警卫员认出来了。他们从不知道父亲还有两个警卫员,也极少知道父亲以前的事,因此激动地向两名老兵问起父亲的昔日的英雄事迹。

经过一番详聊,他们才稍稍了解了父母的一些峥嵘岁月。原来,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香港沦陷。一批著名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被困香港。卢伟如根据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的指示,在撤退的必经之路惠州着手建立并领导交通站,以香港“昌业公司”老板兼惠州“源吉行”总经理的身份作掩护,秘密接应由香港脱险而来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胡绳、张友渔等500多人,将他们安全护送到韶关,再转送到大后方。

叶景舟也是东江纵队的成员,她与卢伟如的结合堪称电视剧《潜伏》的真实案例。当时卢伟如以总经理的身份作掩护,同时需要一个人扮演他的夫人,叶景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调到贵州扮演卢伟如夫人角色,两人在危险艰苦的地下工作环境中日久生情,在战火中由一对假夫妻结成真伉俪。

1942年10月,卢伟如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率部打破敌伪、顽军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很快打开东莞地区的抗日局面。

机灵的小战士

歼毙日军少将

“我们东江纵队当年有句话叫:小鬼善战,书生扛枪。我自己当时就在东江纵队的‘小鬼班’。”谭尧对记者说。

在谭尧8岁时,日军打到他的家乡新会县,他在逃难路上与家人离散。“我从此就成了孤儿,流落到惠阳县给别人打短工放牛,这时东江纵队来村子里宣传,我一听说可以打日本人就立刻报了名。”

东江纵队里十几岁的机灵小战士多,且普遍学历较高。这些小战士常以学生的身份到敌占区从事侦察情况、传递消息、穿越封锁线的工作,不容易引起日军注意。谭尧就是其中的一个。1944年,14岁的谭尧加入港九大队大华队“小鬼班”,人小鬼大,善于伪装,主要从事侦察工作,他甚至探到过日军阵地的敌情。14岁就直面战争,与日军交火。他坦陈刚开始很害怕,但第二次枪一响就不怕了,他认为是“‘恨’所以‘狠’”。

他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1945年2月份,一架日本飞机迫降到东莞,谭尧和战友立刻围了上去。但敌人火力很猛,一时难以攻下。谭尧和战友佯装撤退,隐藏在周围。飞机里的日军等了一会儿以为游击队撤退了,全都从飞机里出来,谭尧他们此时才知道飞机里有8名日军。这8名日军冲到东江河边抢了老百姓一条船想逃走。这时,谭尧和战友一拥而上将8名日军围歼,事后谭尧才知道围歼的日军中有一名少将。

图/文: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

记者 洪奕宜

实习生 张艳玲 刘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