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演练应该常态化

17.05.2014  08:37

  本报报道,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当日,我市民政局组织局机关部分代表和市救灾物资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等数十人,开展了消防知识讲座,并进行了消防演练。

  发生地震、火灾,如何自救?如何逃生?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许多地方都举行了逃生演练,这是好事。但应该看到的是,这种演练平常很少,只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才见各地集中举行。这种“集中式”的应急演练,效果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无论安全意识还是实际安全应对能力,都必须在一以贯之的教育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慢慢提升。单一场的应急疏散演练,即便逼真,也恐怕难以达到提高能力的效果。

  关于逃生演练有两条新闻一直被提起,其一是在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死亡”奇迹。虽然在大地震中该中学也遭遇重创,可由于平时多次组织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迅速从不同教学楼和教室冲到操场,并按班级列队站好,用时仅1分36秒,无一伤亡。此次逃生的过程、模式及结果与平常演习一模一样。其二是玉树地震中,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也创造了一个奇迹:5名老师和880多名学生全部生还。校长布周才仁说,汶川特大地震和湖南湘潭学校踩踏事件发生后,学校曾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两个“奇迹”证明,逃生演练必须常态化、制度化,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防震抗灾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逃生技能,当灾难真正降临,这些受过训练的学生,其有效的自我救助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帮助他们迅速、有序撤离危险地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伤亡率。提升民众安全意识和实际安全应对能力也一样,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社会,从单位到企业,从幼儿园到大学,均应将逃生演练固化为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国民安全意识和实际安全应对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