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吃海蜇

04.08.2014  19:20
海蜇经腌制后,脆口,可做主菜或凉拌小食。东平渔港的凉拌海蜇配上炒花生米,是著名菜式,为游客首选。

  海蜇古代叫“乍鱼”、“海月”、“海靼”、“借眼公”。山东人叫“面蜇”。广东人叫“水母”、“痒马头”。汕头人叫作“红蜇”、“白蜇”。又因海蜇通体白色,在水面浮游,好象月亮倒影水中,也有“海月”之雅称。

  清代顾张思在《土风录》中引《临海新语》:“水母干者名海蜇,腹下有脚纷纭,名曰蜇花,鲜者一名海虴(鱼字旁)。气最腥,为虫之所宅,虫者虾也。”海蜇以虾为目,一遇上什么动静,小虾就先看到,逃之夭夭。小虾一活动,海蜇接到这个“报告”,就跟着沉下海去了。

  在我们阳江,叫作炭乸,也叫“”(借用字,读tie 第二声),旧时只是干的才叫海蜇,现在统称海蜇。清《阳江县志》云:“水母,以咸水之渣滓为母,故名。一名虴(土音呼他赦切),有紫、白二种,形如羊胃,无口眼,腹下有物如悬絮,群虾附之咂其涎,洙虾动则虴沉,故《江赋》曰‘水母目虾’。干之曰海蜇。

  阳江的海蜇有红白两种。红色海蜇有毒,黏上其潺,则疼痛难受。

  晋朝张华《博物志》“东海有物,状如凝血,纵广数尺周围,无头、无眼、无内腔,众虾附之,随其东西,人煮食之。”可见食海蜇至今有一千七百年多年历史了。唐代《本草拾遗》载“炸出以姜醋进之,海人以为常味”。宋代煮海蜇已经是街头小吃了(见《武林旧事市食》);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谓“生熟皆可食。”生食海蜇自此开始风行餐桌。

  阳江海产丰富,向视海蜇为末流,多沤水作肥料。只是饥荒时节偶食之。80年代初,海边渔家才开始大量腌制加工出口。日本人谓海蜇属冷血动物,利于防癌,多做刺身。

  海蜇经腌制后,脆口,可做主菜或凉拌小食。东平渔港的凉拌海蜇配上炒花生米,是著名菜式,为游客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