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石漠化:石缝里的家园保卫战

16.06.2014  20:42

  ■编者按

6月16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以季风气候为主的广东虽降水充沛,温暖湿润,但并未逃离荒漠化的威胁。据省林业厅2013年4月公布的数据,我省石漠化面积共6.4万公顷,全省沿海31个县分布着逾10万公顷沙化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共影响着广东近10%居民的日常生活。

为解决我省山区石漠化与沿海荒漠化两大生态问题,各方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今天南方日报推出“广东防治荒漠化调查”上篇,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梅花河、辽思河流经韶关乐昌市梅花、秀水、沙坪、云岩四镇。人们将这两条小流域称呼为“梅辽四地”。但在乐昌,“梅辽四地”却几乎是“石漠化地区”的代名词,这里是广东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2008年开始,乐昌市打响了阻击石漠化的家园保卫战,“梅辽四地”成为第一批治理区。

然而,石漠化治理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综合工程,改造石漠化,家园保卫战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梁文悦  发自乐昌

石多土薄:植被土壤被冲溃

石山薄土,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护,薄土被雨水冲刷流失殆尽,只剩光秃秃的石山。石漠化导致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河流径流失调,“无雨则旱,遇雨则涝”,乐昌当地旱涝灾害频发。

乐昌市梅花镇流山村的陈梓明还记得小时候,山头上有不少怀抱那么粗的大树。这已只是小时候模糊的记忆,如今的山头光秃秃的,夏季几乎垂直的阳光将石头晒得滚烫,人无处可藏。

乐昌西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密集成堆。碳酸盐组成的石灰岩极易淋溶风化,形成了陡峻而破碎的地貌。破碎淋溶的岩石,难以形成土壤,只能随水流冲走。

地质调查显示,乐昌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黄壤土层浅薄,土壤层只有可怜的10-50厘米左右的厚度。黄壤分布在岩壁缝隙或谷地低处,有机质含量高,但石砾多,土层较薄,保水性能差,土壤易被侵蚀流失殆尽。

在这里,坡地或山头上,灰白的石基和石块裸露在地表,山上难得有成型的树木,覆盖着地表的是浅浅的草丛和灌木。有的山头土壤和植被全面溃退,地表寸草不生。

山脚坡地上,村民们只能在石头的缝隙里栽种下玉米、辣椒、花生等农作物。这些石缝里的地块只有巴掌大小,歪歪扭扭依石缝而耕种。站在这石漠化的荒地上,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里曾经树木高大,郁郁葱葱。正是几十年来人类的过度砍伐,导致石漠逐渐占领了土地。

上世纪以来,乐昌丰富的森林植被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破坏砍伐。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山前屋后的树林几乎被砍伐一空。“文革”期间兴起“以粮为纲”,人们开山造田、毁林开垦。80年代末,经济高速发展,岩溶地区为全省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木材,也导致了森林植被再一次被严重破坏。据监测显示,乐昌因过度樵采而造成的石漠化面积占到了21%。更据2008年的不完全统计,每年村民烧荒引起的火灾面积能占到林地面积的20%。

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加剧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的进程。2008年的冰雪灾害,使得石漠化综治地区95%的乔木林地受到损害。近20年的封山育林成果毁于一旦。石漠化地区生态雪上加霜。

让当地人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7月,受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乐昌市遭受暴雨袭击,出现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乐昌70%的人口受灾。

固土造林:为石山重织绿衣

贫穷与石漠化似乎成为了乐昌石灰岩地区相伴相生的魔咒。如何打破恶性循环,遏制石漠化的蔓延成为了当地政府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资料表明,从裸地—草灌丛—疏林—喀斯特森林植被群落,整个过程约需20年以上时间。

事实上,石漠化治理,并不是简单的造林,而是针对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进行的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造,是涉及农、林、水的综合治理工程。

这场家园保卫战从2008年开始。乐昌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负责人伍群林介绍,2008年—2011年,乐昌市开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改造。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试点,乐昌的石漠化状况得到了改善。2011年,乐昌成为中央全国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重点县。

伍群林介绍,与以往的治理不同的是,乐昌市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了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规划,项目使用国家下拨和省市配套的专项资金,并进行招投标,引进专业的造林公司和施工队进行改造。

恢复岩溶地区林草植被、重建岩溶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是遏制石漠化的根本措施。乐昌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快。在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大自然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复的力量。

梅辽四地”是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植被特点,石灰岩山地的绿衣有着不同的保护方法。

伍群林介绍,沙坪镇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率高,石漠化程度高,土层浅薄,造林难度大,主要采取封山育林为主。秀水镇山地相对高差不大,岩石裸露较少,山地尚存有少量的土层,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梅花镇以低丘地形为主,石漠化程度不高,土壤条件好,交通便利,采取人工营造防护林和人工营造经济林相结合的措施。

乐昌市确立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为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1994年,我省开始实施森林分类经营,1999年省级生态公益林开始实施效益补偿,刚开始1公顷的生态公益林每年补偿37.5元,如今这个标准提高到了每亩每年18元。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提高了当地村民主动保护植被的积极性。

薪柴是当地群众生活的主要燃料,过度砍伐薪柴也使得山岭的绿色植被更加破碎脆薄。要保护植被不继续受到破坏,必须要寻找到替代能源。在乐昌的各个村庄,沼气池、太阳能与节柴灶纷纷修建起来。2007年,乐昌6个石灰岩镇完成了6000个沼气池的建设。据测算,每建一座沼气池,每年能节柴2000公斤,相当于封山育林0.27公顷。

水利改造:破解生存难题

以石漠化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保证石漠化不再蔓延、根本上要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问题。

沙坪镇镇委书记彭仁学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水利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蓄水池、维修加固排水渠、水坝和山塘。在各项措施中,对群众生活改善最大的是蓄水池的修建,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问题。

2000年6月,在省政府的重视下,韶关开展了以建造蓄水池和改造石化地的“两大会战”,在2年内建造了近3万个蓄水池。在这之前,村民们吃水都需要用水桶走很远挑回来。

然而这个时期建造的水池都是村民们自己修建的,质量差,蓄水功能不强,渗漏严重。伍群林介绍,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这些以前的蓄水池都得到了维修改造。

彭仁学介绍,如今沙坪镇的每个村都至少有一个蓄水池,保障村民们的生活用水。而在靠近镇区的居民家里都通上了简易自来水。陈梓明所在的梅花镇流山村2009年也修建了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维修了20多个以前的水池。

石漠化综合治理还一项重要内容是“坡改梯”,就是将石缝中的巴掌地改造成易于耕作的梯地。

坡改梯工程项目选择在交通便利、耕地基岩裸露程度较高、坡度较为和缓的坡耕地,梅花镇流山村成为“坡改梯”的第一批受益者。然而,在坡改梯工程开始时,村民们并不愿意。

经过挨家挨户的说服,坡改梯工程才正式启动。施工队将大石头粉碎,碎掉的石块都清理搬走,并从六七公里外的邻村运来土壤增加土壤厚度,改造后的梯地上,土壤厚度达到了30公分,已能满足耕种的需要。零碎小块的巴掌地被平整成了大块的土地,部分碎石搭建成为菜地边的边坡。

陈梓明告诉记者,他家有1亩多坡地改成了梯地,可耕种面积约增加了20%,产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12年,流山村完成了100.5亩的“坡改梯”工程。

伍群林介绍,改造1亩这样的坡地,成本大约要1万多元。他坦承,“坡改梯”有的地方石头太多,改造难度大,成本评估要4万多元1亩,“40年都收不回成本”,只能放弃。

当地政府更希望以石漠化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久前,沙坪镇3000亩林场通过协议,承包给一位来自韶关曲江区马坝的茶叶商种植高山石壁茶,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策划统筹:梅志清  胡念飞  江华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