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李津:公有云做的是信心与责任!

21.11.2015  14:37

原标题: 阿里云李津:公有云做的是信心与责任!

  云计算“你们今天看到的,仅仅是阿里系技术架构中的冰山一角。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展现出来,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些信心不足。当有一天,你发现阿里集中做大规模产品展示的时候,说明那时我们已经具备了十足信心。

  这是今年双11过后,阿里产品技术团队首次面对媒体时,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发表的总结发言。这样的说辞让笔者有些意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阿里系技术带头人竟一改BAT巨头高调的行事作风,发表如此谨慎的自我评价,着实让笔者对阿里系技术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

   产品服务经过双11“大考”才敢商用

  “在阿里内部,我们将每年的双11都视为一场阿里技术的年度大考。”李津表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个被阿里一手打造的全民购物狂欢节,经历了多年的人气积累,今年创造了总交易额912亿人民币的历史佳绩,而且每秒14万笔的订单创建量和每秒8.59万笔的支付宝支付纪录,更是又一次打破了历年峰值,创造了系统架构能力的历史突破。很明显,这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纪录,得益于阿里系统架构的超强承载能力,计算的价值被又一次彰显。

  之所以被称之为“大考”,原因在于双11期间,阿里的整个系统都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并发量,这种体量级的超大并发是所有突发状况都不可比拟的,很少有其他的公有云服务商,可以有机会经历双11这样相似的应用场景。“每年双11,都是整个阿里系所有技术的大融合和练兵场。在阿里内部,我们默认为一个产品或一项技术的好坏,是否能够经受考验,都要经过双11之后再看,我们的产品服务也一般都是经过双11测试以后才正式向外推出。”李津表示。“我们与其他厂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会将新产品更多的在内部先试用,感觉功能完备,符合企业级应用标准,我们才有信心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也是对客户负责。

  看的出来,阿里云对于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一直坚持着自己“执拗”的原则。就如李津所言,“公有云计算是信任与责任的产业。我们还是先把东西做好、做踏实再拿出来,这样更有信心。”说白了,用户信任你是一回事,你对用户的责任是另外一回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多少云服务商在云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被大浪淘沙掉了。阿里云正是找到了平衡点,一直坚守着那份执着走到了今天。

   用户“倒逼”产品迭代创新

  每年备战双11,阿里技术团队都会预估当年的零点并发的交易峰值,今年阿里内估的交易量是每秒12万笔,结果到了双11当天的零点,还是超过了预估峰值,交易数量达到了每秒14万笔。但是由于前期增加的预备资源,加上采用混合云架构与新技术,坚挺的阿里基础架构又一次完美支撑了此次购物狂欢

  李津认为,阿里云多年来的技术创新,其实都是用户需求“”出来的。实时变化的的用户需求,不断攀升的用户并发数量,还有一些对技术能力的极致追求,都汇成了阿里系技术人的理想,不断推动着阿里系团队的技术演进,进而结出丰硕果实。今年双11,阿里系技术架构就亮点频出,尤其以下几项表现出众。

  全球最大规模的混合云架构的首次尝试。之所以选择混合云,阿里云高级产品专家何云飞(花名“何导”)告诉it168记者,是因为运用混合云,是一个快速、安全、弹性、低成本的利用公有云的方式。之所以没有全部将系统迁移至公有云,是因为阿里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复杂的系统订单、商品、交易、财务、支付等系统。这些系统内部规模巨大,交错庞杂,如此大规模的系统一下子全部做迁移,非常困难。提到技术搭建方式,何云飞表示,“内部系统(外界称为私有云)跟公有云的系统一定是兼容的,整个基础设施应该是平滑过渡。我们所有云上的产品是能让电商核心系统运行起来,包括从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需要完全兼容。

  当记者问道如何分配私有云(阿里称之为专有云)与公有云之间的占比时?李津表示,在阿里系技术人眼中,问混合云的比例是错误的问题,公有云是否安全是技术能力的问题。“在我看来,唯一的比例是结束之后有多少资源可以转换成售卖比例?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或者有多少售卖比例去解决双11大促。这里面没有公有云与专有云之间存在多少比例,而唯一的概念是资源的比例是多少可以周转。“

  阿里自研的国产数据库OceanBase。OceanBase(以下简称“OB”)项目始于2010年5月,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写起,完全真正的由阿里自主研发的国产数据库产品。去年“双11”该系统开始使用,阿里将10%的交易流量放在了OB数据库系统上,今年双11,阿里大胆将100%的天猫、淘宝、支付宝的系统交易流量全部切了过来。

  蚂蚁金服高级技术专家韩富晟介绍,OB系统具备完全自主研发、金融级别的可靠性与更低成本三个主要特点。“作为互联网巨头,阿里有责任去做类似OB这样的事情。面对过去的种种质疑,今天我们都用OB完美表现一一抚平。今天,我可以很自信的说,OB的诞生,填补了国产数据库产品的空白,打破了多年来由外商垄断的技术格局,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李津表示。

  首次启用异地多活交易系统。从去年的异地双活到今年的异地多活,阿里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质的飞跃。阿里巴巴技术保障部研究员林昊(花名“毕玄“)介绍,对于阿里的交易以及支付来讲,除了灾备之外,做异地多活最重要的目的是追求持续可用。也就是说使得在双11这个支付交易的体量下,实现用户交易支付的持续可用。

  据介绍,多年来,阿里在维系整个系统的高可用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前期做了同城双活,然后做了异地只读及冷备,一直到现如今的异地多活。用林昊的话说,阿里经历了三代体系的演进才走到了今天。前期建设异地多活时,阿里设定了几个技术目标,1.需要多个跨地域的数据中心,而且距离一定要做到1000公里以上的范围。2.每个数据中心都要承担用户的读写流量。3.多点写(因为每个数据中心去承担用户读写流量的话,如果读或写集中到全国一个点的话,整个延迟是没有办法承受的)。4.任意一个数据中心出问题的时候,其他中心都可以分钟级去接管用户的流量。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阿里技术团队经历了艰辛的过程,但最后都一一实现了。

  阿里整个架构能力进一步提升到了异地多活时代以后,会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会带来极强的水平伸缩能力。第二、可以轻松自如的应对故障。“比如在阿里内部会按照这样的等级去划分所有业务能够支持故障应对能力,简单实例出故障在多久能恢复,或者单机房或单城市或全局的服务,比如DNS等等,我们会按照这个对应每个业务,然后就知道每个业务当出现故障时整个应对能力是怎样的。“林昊解释。很明显,这种异地多活的数据中心布局将对之前金融也的两地三中心的异地双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这种低成本、高性能的能力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阿里云向用户提供普惠服务。

  大数据可视化服务DataV。今年双11,竖立在水立方内部的巨幅交易直播大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支撑这一应用的就是阿里自研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产品DataV。阿里云开发专家闻啸表示,大数据可视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未成为一个成型的学科,DataV的出现使得用户针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阅读、分析成为了可能。“当然,这也是被用户需求倒逼的产品。”闻啸表示。据介绍,未来DataV将通过两种途径向用户提供服务,一种是采取与ISV软件开发商合作,支持渠道发行,另一种是通过阿里云提供服务。

  可以想象,像这样的“首次”在阿里没纰漏的产品中还有很多,不断试错,多年积累,成就了阿里近日的强大。正如李津说,面向大众提供的仅是阿里系产品中的冰山一角,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创新技术产品发布。

  “拿来主义”做不好云计算

  时至今日,云计算已经在用户心中扎下了根。用户已经不再纠结于是否落地云,而是将如何选好云、用好云当成了IT建设的第一要务。在这场激烈的用户争夺战中,云服务商们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今年内,一场场开发者大会的召开,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炫技术、秀肌肉”,云服务商们都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在开发者大会集中展示,同时也希望借此途径来构建自身的开发者生态。

  今年的阿里云栖大会上,李津就集中发布了DT PAI、 E-MapReduce、混合云、云服务器2.0、IOT解决方案等15款新品,给业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双11,阿里又一次创造奇迹,同时在计算架构承载方面也创造了多个不可能。“随着用户的成熟,阿里云也在成长。“通过思考,我们发现,赢得用户的唯一途径还是建立供需双方信心。”李津表示。“要想用户对你有信心,首先就要有过硬的产品技术。而有针对性的升级产品,不断革新技术是唯一途径。

  然而,这种技术革新不单单是指产品形态的花样翻新,而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架构产品的革新。在所谓的“技术竞赛”过程中,阿里云希望将云计算服务当做社会资源来提供,而不是单纯的“炫技术”,毕竟一个稳定的、性能优异的云平台才最得人心。“我们会把真正的技术能力聚焦到底层上,希望在最基本的产品原型和产品使用理念上带来革命性的创新,而不是在产品的形态上。

  在最后的媒体见面会总结中,李津的观点与现在IT业界一片崇尚开源力量的基调,有些格格不入。

  他表示,在阿里的技术体系里,都推崇自主研发才是“王道”。这一点从阿里云整体的架构体系中不难看出,从最底层的飞天架构,到2012年的聚石塔系统,再到今天的国产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等等,这些都是阿里人从第一行代码写起到最后成型上线的。

  “到今天为止纵观整个产业界,OpenStack的使用,可以看到的市场份额不到1%,如此残酷的事实说明,"拿来主义"是不能建设云计算的。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我是错的,但是我还是坚持这句话。”

  对于外界的开源云热潮,李津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许也是阿里系技术人的一致观点。作为局外人,我们不予置评,但在内心当中还是默默钦佩阿里技术人的执着与信念。李津认为,自信心不足是中国互联网技术人的致命伤!因为不自信才会去通过“拿来主义”来丰富提高自己,但那种在李津眼里只会带来短期的估值,而不是真正的强大。“只有建立自身技术信心,不断尝试试错,不再依赖开源社区的力量,中国的互联网技术才会真正崛起。

  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来源:IT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