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保:当官要穷为民要富

21.07.2016  20:58

  陈光保每天除了看新闻、看报纸,就是坐在轮椅上巡视自己的农场。  

车缓缓地开进雷州市北和镇,眼前景色由错落有致的民居楼渐渐变成了成片成片的甘蔗林、挂着蓝色米袋的香蕉林和井然有序的经济林木,坚实的水泥公路向前延伸着,铺满了厚厚的红色泥尘。这是雷州土地的颜色。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活着一个传奇的老人,他从湛江市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后,带着老伴一头扎进北和镇仙过岭,承包起2800亩荒地开垦农场种植经济作物,决心带领雷州人民脱贫致富。

他是陈光保,今年86岁,他说:“人要退休,但共产党员不退休。”陈光保是共产党员,他要和农民开荒打井、修路办农场,在他的带动下,农场周边十来个村的人均收入由当初的四百多元涨到现在的三千八百多元,家家推掉茅草屋,住进了砖瓦房。

在开荒办农场的同时,陈光保还致力于奖教助学,从2000年起,他将农场收入、退休金、儿女抚养金、卖房款等悉数投入到当地教育事业和扶贫济困中来。十五年来,陈光保捐款1200多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捐款30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资助老人、残疾人、贫困户等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至今累计捐款1500多万元。今年农场甘蔗收成好,陈光保计划再拿出200万元奖励今年的优秀考生。

2010年,在捐资助学大会后,陈光保正式向子女们宣布“不留一分钱”,将毕生积蓄全部捐赠出去,不为后代留一分钱,成为名传一时的“裸捐”厅官。

在农场他的住所里,有一块不起眼的牌匾令人感到特别温暖,相比于其他由官员、书画家赠送的书法作品,它是由调风中学学生赠送的,上面写着“保伯爷爷我们爱你”,寥寥数字朴实而真挚。陈光保,他就是北和镇、也是整个雷州市的保伯。

开荒地:我是共产党员不退休

陈光保,1931年9月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先后任职海康县(今雷州市)县长、海康县委书记,并于1994年从湛江市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陈光保从政40多年,把满腔革命热血都晒向雷州大地,他想方设法要改变雷州贫穷落后的面貌,1970年他指挥南渡河堵海工程,发动10万民工安营扎寨治理南渡河,使桀骜不驯的南渡河成了雷州的“母亲河”,千里涝地成沃土。1978年他排除众议敢为人先,大力支持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使潭葛村成为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三百四十户村民摆脱靠国家救济局面。

1995年,闲不住的陈光保放弃在湛江市区的安逸生活,决定和妻子张少乔回到家乡雷州市,在北和镇仙过岭承包了2800亩荒山开地种粮。当问起他决定办农场的原因时,陈光保说:“一生革命为人民,党章也教导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在为服务人民上不会退休。”事实上,除了完成入党承诺,从贫困中长大的陈光保,经历了战争,见识了太多贫穷疾苦,他迫切希望家乡人们能富裕起来。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旧社会的人,我们受了很多的苦”,为人民开拓致富新路,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

但办农场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几年,他种植的芒果、香蕉相继被寒潮、台风摧毁,改种剑麻是丰收了,却因为市场价格狂跌损失惨重,几番下来反而欠下了上千万债务。但陈光保坚持不放弃,他来这里建设农场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带领人民致富,如今目标还没实现就逃跑,哪像一个共产党人。他重新调整生产布局,掌握市场规律,终于扭亏为盈,全面扭转了农场的经营状况。周边村民也跟着到荒郊野外开山种地,短短几年,就开垦了一万多亩荒地,种上了甘蔗、香蕉、芒果等经济作物。

就在陈光保为农场经营不断改善而高兴的时候,自己却陷入了人生以来最大的低谷:2006年因腰椎增生手术失败,致下肢瘫痪,一米八的大个儿只能靠轮椅度过。2007年,祸不单行,陪伴陈光保近半个世纪的老伴张少乔又先他而去。接连的打击,再坚强的硬汉也悲伤流涕。但看到村民因开荒种植、发家致富,纷纷盖起了二至三层“香蕉楼”、“甘蔗楼”的时候,陈光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决定把今后农场经营的盈余全部用于扶贫济困、奖教助学上。

奖学子:人才才是致富根本

在谭葛村“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纪念馆里,有一副对联写道:脱贫靠实干,治穷先治愚。没在学校好好读过书,是陈光保的毕生遗憾。陈光保祖辈世代为长工,他9岁起就给地主放牛、捡猪屎讨生活,当时村里有家私塾,他得空就偷偷跑去听,老师发现后,知道他家里穷,就送给他一本《三字经》和一本《千字文》。陈光保说:“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读书太重要了。”因此他的5个子女,在恢复高考后都考上了大学,现在有的当公务员,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当医生,自立为生,终于终结了“世代长工史”的家族命运。

参加革命后,在艰难的历练中陈光保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陈光保当时所在的部队装备的多是长矛、标枪,而敌人有大炮、有飞机,根本打不过,为什么?因为没有人才去研发这些武器,“有人才才能兴邦”这个观念从此烙在了陈光保的脑海里。

1982年的雷州教育形势非常严峻,当时全县的大学本科生加起来仅有46人,第二年,刚刚当上县委书记的陈光保就把发展教育摆到首位,决定县财政3年内拿出500万元,委托高校代培800多名大学生!对于当时非常困难的雷州财政,这个举措是相当有魄力的。

农场好转之后,2000年起,陈光保就坚持资助大学生;对优秀学子,他给予奖励;对贫困学生,他解囊相助。2009年,陈光保得知雷州市高考上一本线的考生有305人,决定为这些学生捐款100万元,他把农场全部盈余,加上离休费、女儿孝敬他的4万元治病钱才筹集到70多万元。为凑足100万元奖学金,陈光保以26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在湛江市区唯一的一套住房,所有资金全部用于奖励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2010年,雷州又有409人考上一本,为了凑齐105万元奖学金,他向小女儿陈席借款20万元。2011年重教奖学,陈光保捐款130万元;2012年、2013年,农场好收成,陈光保分别捐款180万元、200万元。

2014年,台风“威马逊”使得陈光保的农场饱受损失,据北和镇委书记颜树政介绍,当时每家农场基本损失都在三分之一以上,情况如此艰难,陈光保还是硬是挤出了122.2万元,为雷州市584名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发红包”。但去年的“彩虹”台风让农场损失惨重,实在是拿不出资金来资助学子们,陈光保为这事还一直在愧疚。今年,农场的甘蔗收成好,只要糖厂的160万元款项下来,陈光保预计可以拿出200万元资助今年的考生。

据统计,十多年来陈光保累计捐出1200多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惠及6000多名学生,不少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附城镇南田村的王保利、王保玄两兄弟,2012年一人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一人考上华南师范大学,一下子考出两个大学生本是人生喜事,但家境贫困、月收入仅有三千来块的状况又让这个家庭愁眉紧锁。正当他们商量着“二选一”上大学时,镇上通知他们各获得了保伯3000元助学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多钱的兄弟俩,揣着钱回家时手都抖起来了。兄弟俩解了燃眉之急,后来申请教育贷款,终于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即将步入职场。

现在,相比于三十年前,雷州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16年雷州高考全市报考人数为12339人,上线人数居湛江市第一,本科上线人数排名第二,一本上线人数再创新高,共有437人。

陈光保的奖学行动让不少学生免于贫困的命运,学生得以完成学业,在其他城市有了工作,有的甚至出国留学,这是他最开心的事,他说,有文化,才有好工作,才有好出路。2010年,他将农场改为“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并表示身后不留给子女一分钱,彻底“裸捐”。

陈光保关心教育、情系学子的善举也在当地产生了示范效应,北和镇12个村庄成立了奖学助教基金会,还有一批企业家加入捐助大学生公益事业,大大推动了雷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严家规:当官要穷为民要富

从政四十年,官至厅级,创办农场二十年,家财千万,这些,陈光保一点都没有惠及家人,他说:“当官要穷,为民要富。”共产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们。几十年来,陈光保严守家规,执着勤恳地实践着党的宗旨,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纯洁,坚守着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本色。

任海康县县长的时候,陈光保就在家里宣布了“三不”家规:“不准收礼,不准走‘后门’,不准搞‘夫荣妻(子)贵’”。他每年春节都要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送礼可耻;受礼有罪”,来送礼的人一到家门口也都望而却步。陈光保公私分明,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亲人谋私利,老三陈主大学放暑假回家,公社大院送了一框菠萝蜜送给他,陈光保坚持按市场价把钱汇给公社。

陈光保常常告诫自己的家属子女:想发财靠自己,别指望他铺路。陈光保的弟弟陈平,少年时聪明伶俐,胜于常人,是当时村里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曾求陈光保帮他某个职位,一直遭到拒绝,至今仍在农村务农。陈光保的大儿子陈永远,为官勤勉做事得力,但父亲一直压着不给升官,如今只以副科级的身份退休。

2007年4月,陈光保妻子张少乔去世,遗体火化后,一些亲朋好友在仙过岭看中了一块地,建议将她的骨灰安葬,入土为安。但陈光保不同意,说倘若人死了都占地建墓,那么今后子孙就无地可耕。陈光保郑重地嘱咐子女,死后不要土葬,一定要火化,要把他夫妇的骨灰一起洒进南渡河,流到大海去,不占国家一寸土地。征得子女们的同意后,他已将“不占国家一寸土地”写入家规的本子。

不为家人谋福利,一心为党为人民,如今,陈光保又决定“裸捐”,身后不留一分钱。很多人都笑他傻,但陈光保笑而置之,他说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财产,他也没有必要留。他还举例说,海康历史上自唐至清出了6位清官,清代丁宗洛变卖百亩祖田救济农民,陈瑸公孙二人吃一个鸡蛋,将俸禄节省下来给家乡修海堤,6位先贤都没有留下财产,身为共产党员,他没有必要留钱。

陈光保说,如果有一天他走了,农场将会交给政府,继续履行它的使命。(记者 陈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