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时代楷模②|陈宝强:东深供水工程让我感到人之坚毅,金石可镂
“工程施工现场,除几台压土机、拌和机、碎石机外,锄头、铁锹、扁担和手推车等这些原始工具是最有用的‘利器’,陪伴着工人们度过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今年81岁的陈宝强1964年作为机电维修工,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当时工地上只有少量的机器,陈宝强把这些机器当做珍宝。工程结束后,陈宝强认识了妻子张燕珍,才知道妻子也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也正如此,东深供水工程对陈宝强和张燕珍有着特别的意义。
机器比自己都重要
东深供水工程开始建设的时候,陈宝强是广东省水利厅下属的机械施工队工人。1964年4月,陈宝强进入沙岭工地施工现场,作为机电维修工,他主要负责一些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也会辅助其他的修补工作。
陈宝强回忆,那个时候大多数工地尚未通电,只能靠柴油发电机现场发电,发电机、抽水机要早于施工人员抵达现场。
“我到工地上的时候,工地上放着几台珍贵的拌和机,用于水泥的搅拌,水泥搅拌好后,需要及时浇灌。一般木工师傅做好模型后,我们会立即扎好钢筋,开始倒水泥进行浇灌。”陈宝强说。
当时机械很少,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因此陈宝强把机器视为珍宝。很多时候,在陈宝强心里,机器比他自己都重要。“傍晚,昏黄的灯光照亮河滩,机器齿轮转动,石块、砂子相互摩擦,发出滋滋卡卡的声响,工人们万众一心在工地上施工,工程一点一点地往前推进。”陈宝强忆起当年的情景。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大家住的都是茅草搭建的简易工棚,墙体是用禾草加点泥黏合而成的,大家会用绳子在茅棚四周做一些加固,以防台风把房顶掀了。”令陈宝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10月份有一场强台风,把大家的屋顶都刮飞了,台风过后所有人一起重新修好屋顶。
▲陈宝强
条件虽苦但大家干劲十足
工程结束后,陈宝强回到自己的原来工作岗位上,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张燕珍。这时陈宝强才知道原来张燕珍也参加了东深供水工程。
“我是在沙岭工地、爱人在旗岭工地,认识后才知道其实我们离的不远。”陈宝强说,张燕珍当时是作为民工参加的东深供水工程,在工地上负责挑泥水。
“当时我们用扁担,两头各一个竹铲挑泥水,最忙的时候是三班倒,我在工地上工作了9个月,那时候大家工资都不高,一个月就赚30元钱。”张燕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由于条件艰苦,刚到工地的时候大家没水喝,就把锅架在几个石头上,然后打河里的水上来,用柴草烧水喝。
工地上另一个麻烦的就是没办法洗澡,工人们就用茅草和竹子搭建了简易的洗澡间,天冷就把河里的水挑上来,烧开后洗澡,洗衣服也是直接在河边洗。
“因为洗衣服、饮用的是同一条河的水,经常能喝出一阵阵香皂的味道,但也没办法,没有其他水了。”陈宝强说。
陈宝强回忆,大家吃的也很简单。沙岭工地周围都是农村,没有太多东西可以供应,吃的菜只有冬瓜和腐乳,大部分饭堂都是如此。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苦,大家干劲十足,就是一心想着早点完成这个工程,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
▲张燕珍
有一份深深的自豪感
当年的施工人员喊出了“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由于工期紧,工作强度大,施工人员一有工作安排,马上出动。
“尤其是堤坝合围的时候,需要抢工期,没有合围就不能休息和吃饭,这个时候必须一口气把活干完,不然水流会冲开堤坝,又要重新来做。”张燕珍说。
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上万人靠肩挑人扛,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顺利实现了引东江水供给香港的目标。
陈宝强如今依然觉得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让河水从低处向高处倒流,一级一级提水上去,而且建设速度快。
每次看到当时工程现场的老照片,陈宝强就能重启那段记忆。他说虽然过程辛苦,劳作艰辛,但同时也有一份深深的自豪感,有感于人之坚毅,金石可镂。
文字:范德全
摄影:陈帆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