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论家陈歆来莞谈“新批评”与中国批评生态

12.04.2015  11:50

东莞时间网讯 “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就是要‘毁’人不倦。”近日,著名评论家、原上海《文学报》社长陈歆耕在市文联出席活动,谈及“新批评”与中国批评生态时,陈歆耕指出文艺批评要回到文学本身,批评家要将人情批评和文学批评区分开来。他建议作家既不要害怕批评家发出的声音,也不必按照批评家的路径来写作。

文艺批评要回到文学本身

陈歆耕从当代文学批评的定位、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以及当下文学批评的状态谈起,围绕“对当代文学批评生态的总体认知,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的文学批评生态,进行了详细而精辟地阐述。

陈歆耕说,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少文艺评论。缺少的是真正敢讲真话的、纯粹的文艺批评。如要匡正文艺批评的时弊,首先要弄清楚文艺批评的“病灶”在哪里,“症结”有三:一是胡吹乱捧。受人情面子、红包等因素影响,只说好话,不说问题,甚至把丑小鸭吹成白天鹅,老好人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类作品研讨会上;二是抽象否定、具体肯定。这已成为很多批评家的批评策略,他们在谈宏观文学现状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义愤填膺,而一谈到具体作品,尤其是名家新作,则转换成另一套话语,几乎全是溢美之词;三是大量毫无章法,只从个人好恶出发,缺少专业分析的跟帖式“草根评论”充斥网络。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文艺批评的公信力。

陈歆耕指出,中国文学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需要继续启蒙,而中国的文艺批评更需要启蒙,需要回归常识,回到文学本身,回到真正的文艺批评,这需要文学界、知识界同心协力。

批评家要保持独立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世故的因子,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正常的文艺批评生态一直未能形成,“捧杀”与“棒杀”几成常态。人情批评在这个人情大国难免不了,但要将人情批评和文学批评区分开来,“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就是要‘毁’人不倦。一个批评家,要保持独立状态,跟作家保持距离。如果一个批评家在批评时,受到太多个人因素影响,“在国外,要让批评家和作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几乎是不可能的。”

陈歆耕说,现在很多作家都不愿意听到批评的声音,拒绝别人的批评,认为批评对自己无益,这是非常无知的。批评虽然会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但在作家的成长过程中却离不开批评的声音,批评能够让作家的作品日益成熟、老练,而不是停滞不前,“当然,批评家的学术、修养和积累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评判眼光,批评家指出的问题,也不是全部都有启发,因此作家也要学会甄别,保持独立的创作原则,没必要完全按照批评家的路径去写作。”

面对区域性的作家的批评该如何把握?陈歆耕说,很多区域性作家视野狭窄,但自我感觉却很良好,对区域性作家进行评论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评论家在评论区域作家的作品时,尽管面对的是本地作品,但评判立场和坐标系一定要放在国内主流的作家层次来评,要以更高的学术标准和客观的评判标准来对他们进行评论,而不仅仅是对作品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