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院陈海仪获评全国“我最喜爱的好法官” 系广东唯一获奖者
广州中院陈海仪获评全国“我最喜爱的好法官”系广东省唯一获奖者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
“不忘初心,将坚守一名法官的责任和担当。”
大洋网讯 她冒着被投诉的风险,坚持为一名未成年犯判缓刑,找校领导5次,为少年犯争取到重返校园的机会。这名少年犯最后考上重点大学,人生从此不同。在她的帮教下,30多名失足未成年人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我希望通过审判的延伸,让失足少年‘浪子回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从事20年少年审判工作,先后办结涉未成年审判案件4000多件,她坚信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
昨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活动中,陈海仪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法官。“不忘初心,将坚守一名法官的责任和担当。”陈海仪在获奖感言中说。
注: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改判“母割女儿双耳案”:
“顶住压力做了正确的事”
在陈海仪审理过的诸多案件中,这宗母亲割女儿耳朵案最令其难忘。
2005年10月26日22时许,熟睡中的小敏被母亲陈某用刀割下双耳冲入厕所。陈某一审以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陈某上诉后,案子到了陈海仪手里。带着“为什么对亲生女儿下毒手”的疑问,陈海仪决定去看守所见一见陈某。
交谈中,陈海仪逐渐走近了这个外来工家庭:父亲开的士养活一家人,母亲陈某在家照顾孩子。“有一次好几天都没有回家,我去拉她回家,她居然大喊救命,还在外面对人讲她不是我生的。”陈某说,她想着要教训一下左耳进右耳出的女儿,下了好几次决心,终于动手了。
“没有文化,不知道如何管教叛逆期的孩子,我似乎能体会她那种焦灼无助的心情。”陈海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能不能判缓刑?”陈海仪被自己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吓到了。要知道,这样做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万一母女相处后再酿惨剧怎么办?
陈海仪决定安排一次母女见面,“女儿一直低着头,后来慢慢地把头抬起来,和母亲对视了。我说,母女拥抱一个吧,两人站起来流泪、拥抱。”
二审合议庭认为,鉴于二人是母女,长期关押对改善母女关系弊大于利,而且陈某确实不再危害社会,从而支持改判陈某缓刑。
陈海仪回忆,当时社会舆论认为改判对母亲来说过于宽松。“这个家庭如果少了母亲,定会分崩离析。如果男方再娶,孩子在遭受家庭变故后,又要接受一个继母,心理上恐怕雪上加霜。”陈海仪与社工一起,多次找当地司法所和派出所沟通。后来,当地同意对这个家庭进行监管。
为了避免母女俩再起冲突,也为了让女儿早日走出阴影,陈海仪找人帮小敏转学,并选择了寄宿。而母亲则返回家中,安心带弟弟。
多年后,接受造耳手术后的女儿看上去与常人无异,经营着小生意,有了恋人。她和母亲坐在一起,时不时撒个娇。“对于她,我总是感到亏欠,想对她好些再好些。”“妈妈,你不用太偏爱我。”
陈海仪感慨,母女和好、家庭完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个案子,她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令她高兴的是,“顶住了压力,做了正确的事”。
陈海仪说:“如何帮助这些走错路的孩子重拾信心,重获自我,这个问题总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上。”
用教育、感化与挽救的魅力助失足孩子人生逆袭
陈海仪告诉记者,她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差生,所有科目几乎都不及格。三年级时,新来的语文老师很关注聪明好动的她,让她在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受到鼓励的陈海仪进步飞快,成为学校唯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后来又考入中山大学法学院。
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经历,令陈海仪看到了教育、感化与挽救的魅力,每当看到失足滑入犯罪泥沼的孩子,总会尽力拉他们一把,助其实现人生逆袭。
多年来,陈海仪帮教的未成年罪犯中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学,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职院校就读,他们的命运正因陈海仪而改变着。
在第一次获评广州市劳动模范公示期间,陈海仪接到一个她审判并帮教过的一位少年犯妈妈的电话。
电话中,这位母亲对她说:“陈法官,我觉得您实至名归。”
数字说话
数说1
办结涉未成年人案
4000多件
陈海仪参加工作21年,有20年在少年审判岗位上。陈海仪先后办结涉未成年人审判案件4000多件,其中七成涉及留守儿童。
在她的努力下,一个个失足留守孩子在被家人厌恶、自我放任自流的危险边缘被挽救回来。她被众多留守儿童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
数说2
推动帮教30多名
失足少年考上大学
在陈海仪的积极推动下,广州法院依托创建的“羊城金不换”工程,帮教的失足少年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学,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学业,累计通信、通话多达1000余次。
数说3
100多所学校
法制宣教200余场
陈海仪先后兼任十余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还担任普法、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在全省100余所学校开展法制宣教200余场次,制作的法制流动板报在全市1571所中小学校、中专技校中巡回展出,组织模拟法庭30余场次,受众人数超过30万人次。
对话陈海仪
记者:少年审判与其他刑事审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海仪:判决书宣读之后,一般的刑事审判工作就可以画上句号了。但对于少年审判,到此只能是逗号。审判人员还必须对未成年犯开展帮教矫正,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向新生、回归社会。
记者:在对少年犯的惩罚和帮教中,情感的力量是不是更有积极作用?
陈海仪:我始终坚信,并且也与少年审判庭的同事们一直践行的原则是:对少年犯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感化挽救才是根本。
我们有“挽救少年三部曲”——庭前规劝促退赔、庭中析法促悔罪、庭后勉励促振作。审判中注重社会关系的修复,提前为孩子顺利回归社会营造环境。
记者:听说你冒着被投诉信访的风险,为一名少年犯争取到缓刑?
陈海仪:哈哈,也没有这么夸张。我记得是高中生小豪,由于缺少家庭关爱,被社会不良青年拉拢参与了犯罪。我在提审时发现他有很深的忏悔意识,有改过自新的希望,想判他缓刑,让他重归学校。
我当时写了监管保证书,到处求人终于让小豪获得缓刑,这其中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我选择相信他。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小豪原来就读的学校坚持不肯接收,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坚决抵制,甚至小豪的父亲也让他辍学打工。
我先后5次找学校领导做说服工作,还在学校的安排下,与反对此事的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最终,学校同意小豪重回学校读书。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知道原来是有人爱他,有人关心他的,此后就变得非常努力、勤奋,考上了重点大学,人生也随之改变。
记者:失足少年走上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海仪:少年失足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爱,几乎每一个不幸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如何在审判中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是促使他们真正反省过错、重新做人的关键。
挽救失足少年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他们需要的爱和关心,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因此,对少年审判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法官,还要是老师,是医生,是妈妈。
(广报记者魏丽娜 通讯员杨晓梅、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