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陈碧比: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打鼓50年

14.06.2016  03:38


  陈碧比,自1960年加盟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至2009年离团,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一名初学者到成为鼓师,到长期坐阵“鼓头”这个特殊位置。他指挥着“千军万马”,“一锤定音”,却又默默无闻地甘当“配角”。

  白字戏剧团的乐队伴奏全要听从鼓手提示,陈碧比就相当于音乐总指挥。作为“鼓头”,必须熟悉整出戏的情节和表演过程,才能掌握好什么时候需要起鼓、落鼓,节奏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连续或间断等演奏法,来指挥乐队如何配合演员的表演进行伴奏,反过来演员也要配合乐器的节奏演唱,可见陈碧比在戏中的分量有多重。这位多面手堪称白字戏曲的“通台老倌”,而获得了诸多荣誉。

  1992年,陈碧比演奏的《放走曾荣》荣获全国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展演优秀奖。1996年,他演奏的《崔君瑞休妻》获得广东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白罗衣》其中的打击乐设计,获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叶菊》获取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二等奖。

   心灵手巧挑重担

  陈碧比自幼受其善吹哨呐、拉二胡的四叔影响,也喜欢玩弄乐器。他在家乡红草中学读书时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1958年底,刚好遇到海丰县文工团前来学校招生,陈碧比应试被录,成为文工队的一名乐手。后来文工队解散,他被安排在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当时,剧团缺乏鼓手,便决定让陈碧比学习司鼓,拜老艺人马达仕为师。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并有点音乐基础的他,进步很快,一年多后,陈碧比便能独当一面了。第一次上台“起鼓”演奏的是《穆桂英智破天门阵》,里面既有武打又有文戏。武打时要以大锣大鼓来烘托气氛,但要掌握好强弱、快慢的演奏法。而文戏的场面要求整齐,鼓声响亮却又不能淹过演员的演唱。陈碧比初试技艺,三个多小时的演奏,他一点也不敢懈怠,全神贯注,指挥到位,配合默契,首演成功,获得了老艺人的表扬。

  在《状元与乞丐》这出戏的打击乐演奏中,陈碧比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令人敬佩的专业精神。该剧情讲述了一对堂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不同时出生,经人算命,其兄文龙是乞丐命,堂弟文凤是状元命。结果,文龙经常遭人歧视、欺负,母亲对他的管教也特别严厉。文凤却养尊处优,并被其母宠得蛮不讲理、任性霸道。在又一次冲突中,文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打了文凤,这下可闯了“大祸”,文龙被母亲打得痛苦难堪,大声质问她,为何别人的母亲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母亲对他是如此的严厉?面对文龙的“控诉”,母亲失声痛哭,忍不住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文龙听了受到很大的刺激和触动,他不仅谅解了母亲,并从此发奋学习,偏不愿被命运所左右。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文龙终于中了状元。而那位给算命先生算出来的“状元”,却因盲目的迷信、虚荣,过于放纵自己到头来反而堕落成为乞丐。

  陈碧比的司鼓准确而动情,指挥乐器演奏为母子哭诉的情节服务,烘托了剧情忧伤、悲凉的气氛,声声催人泪下。每每至此,陈碧比自己也常被剧中人物的命运、遭遇与演员真情的流露所深深地感动着,他总是带着感情在演奏,鼓声敲到了观众的心里去了,那不吝的掌声便足以见证台上与台下的共鸣。

   司鼓原来很重要

  一般不明就里的人往往误会司鼓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坐在那里敲敲打打而已,殊不知司鼓要统揽全局,是整出戏演奏团队的灵魂人物。陈碧比平时除了苦练基本功之外,一有空就多看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丰富其音乐理论。

  陈碧比说,演员演一本戏为二度创作,而司鼓同样是二度创作,每打一本新戏,首先要反复推敲,吃透剧情和剧中人物的个性和转折等诸多表演的细节,才能设计锣鼓,处理节奏。而锣鼓在演奏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戏曲的情绪,分清剧中喜怒哀乐的表演情节,打击动作要准确,即什么曲排用什么方式演奏都是有讲究的。如演奏时,起落鼓要对准表演的动作,演员在说口白时要掌控好乐器声音的高低、武打动作要渲染热烈的气氛,并掌握好演员的表情,司鼓也要带着感情。如在《金叶菊》演奏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元帅媳妇林月娇在“哭窑”一节时,鼓声伴随着她的哭声,快时鼓点急促,慢时鼓声冷落凄凉。再如,马王爷与林元帅、张元帅这两位不幸遭奸臣陷害被迫即将离开京城,与马王爷离别之时的情节,既无台词又无音乐伴奏,整个分别的场面主要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表现,仅有孤鸣的鼓声,由慢至快、由强至弱的演奏,反复衬托出马王爷与两位元帅患难见真情、依依惜别的情境。用鼓声衬托人物心情,感人至深,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因为热爱而付出

  陈碧比在鼓手的位置上一坐就是50年,其压力和辛苦却往往鲜为人知。他在舞台上演奏,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特别是晚上下乡演出,有时从当晚8点开始演至第二天早上8点,十二个小时,别的演员可以轮流上演,只有他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一出戏演完了,接着就要表演下一出戏,而且其间断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观众看戏的情绪不能中断得太久,否则,一有人走开,其他的人就会跟着走,造成观众流失。因此要趁热打铁,才能较好地留住观众。陈碧比常常在司鼓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其辛苦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有人问他,工作这么辛苦,薪水又不高,为何还要坚守这么多年?为人厚道的陈碧比说,热爱啊!爱上了这门艺术,就不忍心离开呀,而且司鼓的人才奇缺,总得有人去干吧。

  陈碧比于2000年退休之后,又被剧团返聘,至2009年69岁的他才离开剧团。如今,他还是退而不休,近几年来,他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佩锦合作,编写一本《白字戏音乐唱腔研究》的著作,其内容是有关白字戏曲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方法;记录名艺人所演唱的经典唱段;白字戏的打击乐应用和演奏总谱;还有白字戏常用的吹打排子等。该书将为白字戏艺人、爱好者及后人提供一份参考、学习的资料。目前,该书的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有待出版。

  【原标题】鼓声敲到观众心里——海丰白字戏剧团“鼓头”陈碧比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