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举行 院士建言广州生命科学产业发展

15.11.2018  18:22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陈新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理事长裴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

大洋网讯 昨日,在第二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开幕前夕,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召开。多位院士共聚一堂,与全球生物产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掌舵者”以及资本市场大咖一起,探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下广州的发展策略。

得益于高端生物产业项目以及高端人才引进、创新资源的不断集聚,近年来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发展良机。在昨天的圆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提到,广州在国际科技交流方面的上升空间还很大。随着广州科研能力的发展,许多国外的企业也看中广州的研发能力与资源,希望共同开发。从科研团队的角度来说,也希望未来广州有更开放的国际合作空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陈新滋:

未来在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上会越来越多

我们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未来在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上会越来越多,进行优势互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陈新滋对未来充满期望。来圆桌会之前,他和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相谈。何晓顺团队研发了“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使得器官离开捐献者后,仍能保持血液供应,器官就能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患者。这项器官移植领域的科技创新,却从另一角度启发了陈新滋。比如病人换了肝以后,被摘除的废肝如果“”在这个“系统”里,可以做抗癌药的各种测试,对人体安全无害。陈新滋兴奋地说,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类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将会有很好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理事长裴钢:

广州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高地、人才高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理事长裴钢对广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了三点建议:一是打造政策高地,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新药研制等方面形成政策高地;二是要形成人才高地,所有事情的成功都要靠人才,要吸引国内外与生物医药有关的学者、企业都到广州来做贡献;三是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继续保持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延续性,尽快制定生物医药发展的下一个5年计划。

裴钢认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有完整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一点可以向以色列学习。“总而言之,广州是有条件、有能力做好的,我相信也是能做好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

要努力做出一些在世界上排得上号、叫得响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介绍了自己在蛋白质组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他表示,以蛋白质组驱动的精准医学将大有作为,现在精准医疗与精准医学非常火,是学界的一大热点,这一领域离不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以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时代已经开启,他非常愿意与广州进行合作。

贺福初表示,自己一直很看好广州的发展,广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发展势头很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期待中国军事科学院与广州有进一步的合作。他认为,广州的生物岛要引领世界,就要努力做出一些在世界上排得上号、叫得响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实施好的项目不能离开一流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自己10年前刚刚回国的时候,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刚刚起步,而如今,已经开始跟上世界潮流,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好的产品。

讲到科技创新,现在流行谈“项目”。但施一公认为,离开人才谈项目,就成了空谈。在他看来,好的项目没有一流人才,也无法实施。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才的力量。

针对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发展,施一公表示:“广州有人才优势,现在又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如果能融合到一起,就能够率先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

要重视生物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表示,他在参加首届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时曾经提到,广州要重视生物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自此之后,自己也在参与此事的推进。就在刚刚,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还在开会讨论,要专门成立生物医疗器械部。为什么要发展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徐涛讲了几点理由。一是目前该产业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不算大,但增速很快。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是1:1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该比例仅是7:1,生物医药器械占比不高,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产业发展成熟度来看,发达国家目前是全链条发展,但我国的许多生物医疗器械还需要靠进口,因此这一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

在国内必须走高校与企业联合自主创新的道路

现在,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想通了。有些工作要一竿子插到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圆桌会上提到,“一竿子插到底”的意思,指的是产学研金政的结合,是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他表示,在欧美等国家,医药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很多高校的成果都会转让给企业。但是在中国,由于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国外转让为主的办法行不通,因此在国内,必须走高校与企业联合自主创新的道路。

近年来,各地引进的项目很多,对此钟南山认为,“引才诚可贵,用才价更高”,也要重视本地人才落地生根的问题,“引进来的投资很大,不能忽略对本地好项目的孵化培育,比如可以通过广州市科技投资引导基金,对本地项目进行扶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注重公共平台的搭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表示,自己和广州“渊源很深”。最近十多年,他还在广药集团担任首席科学家,建立了白云山现代中药研究院。近年来,广州在引资、引才和引项目方面力度很大。他认为,要进一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公共平台的搭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很大,产值也不低,但是合作不够,系统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新药研制方面,公共平台建设得还不够。”二是药物的临床应用前安全性评价,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等方面的安全性评价,都非常重要。三是获得国际认可的临床溯源体系,包括相关实验的基本数据等,只有做到临床信息可溯源,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做好资本支持补足产业链条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人才、资金等多种创新要素汇聚,如何打通“产学研政企金”?在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上,来自生物医药业界的研发机构、科技企业、投融资界的高层负责人纷纷发表见解,就共建广州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建立顺畅商业化流程助力产业

在今年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资本市场撬动科技领域的影响巨大,那么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生物科学领域,资本市场更应该发挥作用。

生物医药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但是它的研发周期比较长、资金投资巨大,如果资本市场能够提供持续的资金“输血”支持,那么就能在行业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广发证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树明眼中,广州应重视利用资本市场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可以对市内,比如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内的生物医药科创企业进行预筛选,建立科创板后备企业数据库,帮助优质企业在科创板注册上市中赢得先机。

另一厢,以色列工贸部前首席科学家、局长苏格·基莱特曼也有相同的见解,他认为应该建立顺畅商业化流程助力产业发展,那么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资本市场都缺一不可。

苏格·基莱特曼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及顺畅的商业化流程。如今中国的市场已经很公平、开放,政府对于相关领域的支持也做得很好,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国际项目的开展。

他表示,自己和中国很多机构的首席科学家建立了联系,在中国开展合作的体验非常好,也会探索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广州对生物医药及国际合作都提供了许多支持,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补足生物医药领域的“全链条

科研成果转化是个“全链条”的过程,从打好基础科学“基本功”到形成生物技术、变成生物针剂,哪个“链条”断了都不行。广州还有哪些“链条”可以补足?嘉宾们纷纷发表看法。

国家药审中心药理毒理首席科学家徐增军表示,药物从研究开始到上市销售,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医药企业因此要承受费用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在欧美和日本,绝大多数医药企业,都会有一个监管事务或注册事务部,监管新药从研制到上市的整个过程,除了负责相关注册事务,也会制定最优化的研发策略。

徐增军认为,研制新药不仅需要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也需要“监管事务部”。专门制定策略、优化研发计划以及与监管部门打交道的组织或人员一起工作,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节省时间与金钱成本。

在如何提升“全链条”质量上,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颜光美认为,广州要进一步夯实生物科技的创新链条,比如CRO服务(合同研究组织)的完善,大科学装备的建设等。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建议,广州的留交会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力,通过留交会回到中国发展创新事业的人很多,希望广州能把留交会做得更好,进一步提升质量。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何瑞琪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