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一道珠江最美曲线,何镜堂院士畅谈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设计背后故事

26.05.2021  10:04

人行施工现场。

大洋网讯 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目前已经接近完工,曲梁斜拱的造型,宛如粤剧水袖在珠江面上翩然起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广州从此又多了一个视觉感极强的新地标。

这座由中国建筑设计界翘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亲手打造的人行桥,自诞生之日起,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使命”和“意义”。在何镜堂的设计理念中,这不只是一座解决交通的人行桥,更是一座给人感受广州历史文化之美的人文之桥。

设计:划出一道珠江上的最美曲线

何镜堂为这次地标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结合“人行”这一独特功能,他想到了以曲线形态融入两岸现有步行系统。何镜堂希望,人行桥要安全、可靠和经济的同时,更要充分尊重广州新中轴线的空间秩序。

何镜堂说,珠江人行桥位于广州塔西侧的珠江上,它以曲线形态联系南北,延伸的路径串联沿线重要景点、设施,编织形成活力效应互相叠加的滨水热点网络。何镜堂认为,人行桥横跨珠江,是珠江上看与被看皆宜的新景点。“人行桥以开放姿态环抱城市中轴,桥面行走时步移景异、近中远景,层次丰富,形成朝向珠江核心景区的最佳环视观景面。”何镜堂说,人行桥桥身曲线简洁柔美,与浪漫的滨水环境及海心沙音乐岛主题契合,以独特造型打造珠江上的羊城新景。同时,轻盈通透的体量,既能够避免对珠江视线通廊的遮挡,又与都市天际线和谐相融,划出一道珠江上的最美曲线。

元素:岭南文化的水袖、花舟、古琴交融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人行桥不仅是解决了交通问题,更是一座珠江水上的诠释广州历史文化之美的人文之桥。”在何镜堂的设计中,人行桥处处透出岭南文化的深厚沉淀。桥的平面提取了粤剧水袖的形态特征,优美再现粤曲的神韵;桥拱融入了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桥上的拉索就好像古琴上的琴弦;桥面景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花开满桥,共同打造极具岭南特色的花城新花桥。

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将作为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不仅要好看、造型要讲究,因为广州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一个千年商都,有着深厚的岭南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近代革命的起源地,又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人行桥要体现广州这些地域文化。”何镜堂说。

功能:快慢皆宜动静结合

事实上,何镜堂在设计人行桥时,始终坚持“城市建设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的理念,因此他带领团队以人为本,对桥上的功能做了深入研究和精细设计。

例如人行桥设置多条引桥,兼顾珠江两岸、海心沙、二沙岛景区设施等多向人流,充分对接并补充外围现有步行流线。桥面动静分区明确,分为东西两幅。东侧为主要的休闲观景区,桥面设置观景平台、休闲坐阶,结合易维护的轻质绿化,构建容纳休闲漫步、无障碍通行、促膝交流、旅游观光、甚至小型表演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场所。西侧则为快速通行区,可满足快速通过、跑步运动、自行车推行等多种交通需求。

按照东西分区,人们在桥上既可以快走,又可以慢走,也可以坐下来休闲聊天,两条步道有快有慢,交互辉映,再加上珠江和两岸景色,在桥上将很有诗意。”何镜堂说。“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

院士心中的桥: 人行桥可以叫‘海琴桥’

对于由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全球征名活动,何镜堂表示肯定和赞赏,“这再次体现了广州开放包容的特点。

人行桥的名字要体现地域特点,也要体现广州文化特点。”何镜堂说,过去广州塔征名,公众给它取了一个“小蛮腰”的名字,很形象很浪漫的。“希望人行桥的名字听起来也很浪漫、有活力,又能让大众接受。”何镜堂紧接着说:“人行桥可以叫‘海琴桥’,它外形像一把古琴,而且珠江上有海珠桥、海印桥,一脉相承。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25日,全球征名活动页面累计访问数达507005人次,收到约3万条投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