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院士联谊会助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南方网讯 没有背景板、没有领导讲话,只有一条横幅、三尺讲台。一位院士一个课室,对象是参加3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代表——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小英才。院士一到,应着掌声,直奔主题“开讲啦”!这是3月18日晚在广州执信中学举办的“院士情 创新梦——院士与青少年交流活动”的场景。
广东院士联谊会名誉会长钟世镇院士、执行会长刘人怀院士、副会长吴硕贤院士,常务理事林浩然院士、谢先德院士、刘焕彬院士以及理事张景中院士出席活动。他们或用浅显的语言讲述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或以自己为例讲述为人治学的心得体会,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92岁高龄钟世镇院士和青年学子们分享了《奇妙奥秘的人体》科普报告。钟世镇院士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翔实的图片,以消化系统的知识你知多少、人有两件宝: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等知识板块,向大家详细讲解了人体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动画视频展示了人体活动有关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勉励青年学子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科学知识。
为拉近跟青年学子的距离,刘人怀院士主动走下讲台,以“拉家常”形式声情并茂地从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成长故事开始讲起。他说,青少年要从小立志,为民族、祖国做贡献,要求自己严格、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要占便宜,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做坏事,那就活得开心。活动前,刘人怀院士参观了学生的科技作品展。“今天看了你们的展品很不错,成果非常好,要坚持好好往前走,目前你们的教育条件比我们小时候更好,要珍惜。”他勉励道。
吴硕贤院士则为青少年解读“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倡议。他指出,人居声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提高生活品质育工作效率密切相关。“现在有很多人长期处于都市的喧嚣环境,睡不好,讲话嗓门大,精力不够,思维就走不远!”他感叹:“保护声环境的标准有很多,但我们实际上执行不太够,检测跟真正保障方面也没有到位,这方面国外就做的比较好。我们中国研究声学的单位太少,研究可听声音更是少得可怜!”吴硕贤院士呼吁在场青年学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声学,并投身进行更深刻的研究。这呼吁也得到了在场听众的掌声响应。
林浩然院士一辈子就是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推动中国鱼类人工繁殖。在活动中,林浩然院士用词严谨又不失幽默地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科研经历勉励青年学子们要坚定目标和信念,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谢先德院士结合自己求学、工作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他愿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理想与行动。“少年立志‘为祖国找矿’”、“先后四次调整研究方向以助力国家科研攻关”、“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国家争荣誉”,这些生动的小故事流露出谢先德浓浓的爱国热情,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谢先德还通过分享三位优秀青年博士的科研经历与成就,提出“自身的刻苦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他指出年轻一代成长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拥有更好的成长和学习条件,期待“青出于蓝胜于蓝”。
张景中院士通过“一叶知秋”、“班门弄斧”、“行成于思”、“厚积薄发”等四方面漫谈“思考与创新”,分享了诸多真知灼见,可谓是关于创新的重要“方法论”,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如“厚积薄发”,张景中院士写了《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直来直去的微积分》等很多书,都是围绕着数学,怎么把数学变得更容易。其中一本书叫做《数学家的眼光》,6万字,写了5年。这本薄薄的书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获奖的40多本科普作品中,很多是字数字上千万、作者逾百人的书。
刘焕彬院士为同学们作《科技创新的关键-把知识转化成智慧》主题分享。 分享伊始,刘焕彬院士讲给青年学生讲了一则三个人如何过河的小故事,短小精干但引人思考假如我们在生活中碰到问题时,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爱因斯坦说了很有意思的一句话“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最重要的过程。如何把知识转换成智慧,刘焕彬院士提出有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把课本上看到的知识,网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转化为自有知识。第二个阶段是把自有知识,转化为智慧,这是我们国家教育比较短板,也是我们要加强的。
当晚活动不但报告精彩,而且互动交流气氛热烈、现场火爆。一位“蹭课”的科技辅导员表示“印象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自举办以来,第一次组织那么多的院士与来自全省的青少年对话交流”。此次活动由广东院士联谊会联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以及广州执信中学共同举办,广州市科协创新与交流中心协办。
刘人怀院士、谢先德院士作为大赛科学顾问出席了本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闭幕式。刘人怀表示,广东院士联谊会一直也在致力于更高效率地加快本土高端科技人才,关注青少年一代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截止目前已经组织过数十场的名校院士行活动。此次活动是首次尝试与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面更广、效果不错,作为广东院士家园愿意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组织更多院士走进大、中小学。
【精彩互动】
交流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院士交流,院士也一一耐心作答。
问:目前许多学生坐姿不正确导致影响腰椎,根据解剖学来说现在学生用的课桌椅是否需要加一些辅助工具?
钟世镇院士:脊椎是顶天立地的,是人重要支柱,如果它有什么损害,会造成很多生活上的困难。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可以靠物理学、生物力学的科学方法来定制钢板,如何验证发明创造的钢板能否上市场要靠生物力学疲劳性断裂的实验监测。如何做疲劳性锻炼,举个例子,你用小铁丝你把反复折就段了,叫疲劳性断裂。此外,老年人与小孩,钙吸收不好,内因为主,里面的物质很脆,与生物力学有关系,外科因为是专科比较复杂,脊柱外科有关的数字化、物理化、生物力学与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有很大联系。
问:我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高一学生,现在信息发达,电子科技行业与造纸行业竞争,造纸行业还有广阔前景吗?
刘焕彬院士:造纸首先是朝阳行业,为什么?印刷看报纸只是一个方面,造纸更多是一个材料,报纸是报纸的材料,造包装是包装的材料,在工业里面,比如航天也用到不少,比如大飞机头上不是金属,是纸,因为雷达要放进去,用金属就屏蔽了,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纸。造纸的用途非常多,有六万多种。现在有影响的是报纸,是新闻产业下的,并且是五六年前开始下降。文化用纸有所下降,不是很大,因为读书的还是要印书。现在年轻人希望看网上的,中老年还是希望报纸看看书,除了习惯以外,比网上看有很多好处。
问:近年来奥数成风,虽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风头仍然很盛,你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
张景中院士:如果你喜欢奥数,自己选择参加,还是有好处的。但是考试准备的题目是要做几分钟能够解决的题目,因为高考一张卷子那么多题目,你可以算算一道题几分钟,而奥数是让你去思考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之内能够做出来的题目,这个就让你思考的比较深入一些,奥数只适合5%的青少年。第一,我不反对,但是不强制。从奥数到科学家,到真正的创新的话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它毕竟设计好的是一个半小时的题目,而我们科学家面对的可能是几百年没有遇见的题目,像花50年才找到一个基本合理的定理,要学会站在历史科学家他们的肩膀上去思考总结。
问:在我们这个阶段难免出现浮躁的情绪,这种情绪要怎么控制?
刘人怀院士:我们这个社会有点浮躁,以前看到排长队的都认为便宜就要去,大家喜欢搞金融你就搞金融。不要跟风,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国家需要的,有些人做工人也很好,成为一名好的工匠,现在我们国家缺乏的就是工匠精神,中国有一句话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部不分贵贱,当兵、当工人当老师都可以,不用都走一条道路。本来不适合走的你硬要走就可能走不通,要改变过去落后的思想,社会需要文学家,也需要科学家,主要是看自己的计划。
问:院士好,我们说科研要耐心、严谨、耐得住寂寞,但是科研比的是速度,如果慢别人就先出成果,科研是要出成果还是速度?
谢先德院士:这个不矛盾,没效率速度就拖了后腿,但又不能不严谨,比如我的新矿物,我们60年代发现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跟国际有联系,因为这些新矿物要报到新矿物委员会审查的,一个一个审查,一个一个投票。我们是在中国发表了,但是人家看不懂,后来国外有人发表了。这些东西能快就快,但严谨是必须的,比如矿物数据,造一个假数据,一查就有。我们做科研,做矿物学的人必须实事求是。
问:现在人们对于保护听觉乃至声学建筑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如何去下功夫加强人们的意识?
吴硕贤院士:保护声环境的标准有很多,但实际上执行不太够,检测跟真正保障方面也没有到位,这方面国外就做的比较好。我们中国研究声学的单位太少,研究可听声音更是少得可怜!呼吁在场青年学子,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声学,并投身进行更深刻的研究。我自己几乎每个月都会参加科普活动,为的就是让人们更加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
问:现在很多学者、专家都在将研究成果商业化,这里面就涉及了利益。林院士您怎么看?
林浩然院士:做基础理论学问研究应该是纯粹的,掌握科学规律,传播科学知识。但对于你提到的研究成果商业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提倡的产学研一体化,近年来国家也鼓励科学家对于自身的科技成果项目进行成果转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