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苏锵院士逝世 因病住院仍念念不忘稀土研究
■苏锵院士与爱人恩爱一生,走到哪里都是十指相扣,寸步不离。 通讯员 刘雷/供图
这位著名无机化学家一双20元的鞋子穿了七八年,却一次拿出100万元在中大设立奖学金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锵,因病于2017年2月1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昨日,苏锵院士的学生、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静,在中大丰盛堂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回忆恩师生平。“先生的一生,是跟稀土‘纠缠’的一生。”王静说。
■新快报记者 罗琼 通讯员 蔡珊珊
其中一次“恋爱”是跟稀土谈的
苏锵院士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1931年6月出生于广州,1948年至1950年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由于成绩优异,之后他转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就读于化学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
大学毕业后,苏锵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东北建设,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稀土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年近古稀的苏锵院士重返岭南,在中山大学化学系从事稀土研究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终身名誉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学术会议主席。
苏锵院士长期从事稀土化学和物理研究,对稀土的分离和性质变化规律的探寻、稀土材料的研制与应用作出突出贡献,是中国稀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先生说,他谈过两次恋爱。一次是在长春工作时,跟师母恋爱。另外一次就是跟稀土。”王静说。
因病住院仍念念不忘稀土研究
在苏锵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的稀土研究取得了长足突破。1958年,苏锵在国内首次分离出除钪和放射性元素钷以外的15种纯稀土元素,总结了稀土性质随原子序数变化的几种类型和钇在镧系元素中的位置变化,提出工业用铈的湿法空气氧化法和利用钇的位置变化来分离钇的原理和萃取法。
1970年以后,苏锵组织和参加稀土激光、磁性和发光材料等稀土固体化学和变价稀土化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其研制、应用和推广工作;提出采用可在空气下安全制备含二价铕、钐等低价稀土材料的离子不等价取代的新方法,研制出新型掺稀土的长余辉材料和测量高能射线的固体剂量材料;提出三价和四价镧系离子的光学电负性的计算方法。
21世纪以来,苏锵院士致力于新型稀土光电材料的探索,在发展环境友好半导体光源、平板显示、高能射线探测和上转换等领域的稀土发光材料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去年6月,苏锵因病入院。即使在病床上,他还是牵挂着稀土研究。他认为,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日臻成熟,但稀土的应用开发能力跟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他晚年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深入企业去做进一步挖掘。为此,在治疗期间,他还拖着病体去深圳一家科技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辈子对自己节俭对别人大方
苏锵先后培养了近百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2014年,他与老伴拿出100万元积蓄,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设立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在稀土学习和研究上表现优异的学生。
他的学生王静还记得10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的妻子正住院待产,而从老家赶来照顾的妈妈不慎滑倒骨折了。我的工作不能耽误,天天两头跑,疲惫极了。”王静说,苏锵得知情况后,亲自去骨科医院看望王静的妈妈,还拿了一个装着钱的牛皮纸信封交给王静,以缓他的燃眉之急。那时,苏锵已是76岁高龄。
“(此后)每次过年回家,我妈妈……”说到这,王静哽咽了,眼圈发红。“我妈妈都要我问一下先生好。”王静以手合脸,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说。
王静说,老先生一辈子节俭。他在中大旁边的小菜市场里花20元买来的一双鞋子,一穿就是七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