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锡文院士出席广东院士高峰年会 牵头组织“农业航空技术应用与配套产业发展论坛”
5月25日,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深圳举行,73位院士携团队参加,助力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我校罗锡文院士携我校农业航空团队出席年会,并牵头组织“农业航空技术应用与配套产业发展论坛”。
5月26日,“农业航空技术应用与配套产业发展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召开,此次论坛由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广东院士联谊会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千人计划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刘爱民总农艺师,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薛新宇研究员,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我校工程学院周志艳教授,广东省标准化研究徐晨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农业项目主要负责人吴旭民,广州极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龚槚钦等百余名专家出席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农业航空技术研究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并就如何推动农业航空产业化升级、提高农药利用率,建立规范的农业航空产业标准等进行了探讨。
罗锡文院士出席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并牵头组织“农业航空技术应用与配套产业发展论坛”
“农业航空植保任重而道远。”罗锡文院士表示,201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是73亿亩,也有的说是80亿亩,这意味着每亩地每年的病虫害平均至少发生4次。一般的对应之策就是打农药,但目前打药的手段和器械落后,使得农药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10-20%。
在此背景下,农业航空应运而生。罗锡文院士总结了这一新兴产业的特点:首先是作业效果好,然后是作业质量高。“一般机械打药不容易把药打到背面,用航空植保机能把药压到农作物下面,背面也能打到,效果非常明显。”罗锡文院士说,其次是作业适应性广。比如很多地面装备不能进去的区域,植保无人机可以去,特别是对高秆植物比如玉米,植保无人机打药就很容易;另一个特点是作业成本低,其效率是人工喷雾的100倍左右,且应付突发灾害能力强,当农业病害突发时,用植保无人机紧急喷药效果立竿见影。
宋宝安院士在“农业航空专用剂型的研究与实践”报告中表示,我国目前农药平均利用率只有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发展航空植保需要提高农药利用率,保护好生态,“专用药剂、专用助剂是植保无人机发展的两大瓶颈。”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剂型多数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分散粒剂等,是传统人工喷雾设备所用,并不适合航空作业。现有航空作业大多凭经验或参考地面喷雾确定剂量和配置方法,往往采用水悬浮剂直接喷施,配置不科学,很容易影响作业质量,产生药害。宋宝安院士建议农药厂家开发无人机施药的专用制剂,特别是静电液剂、超低容量液剂及纳米粒度制剂,提高航空制剂的对靶性。
26日下午,为了解决农业航空领域在移动通讯方面的需求,会议主办方邀请了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了“互联网+农业航空”专题研讨。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络组组长陈杰飞,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执行秘书长柯玉宝,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逯宇,我校现代教育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志宏,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周明宇,深圳信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等专家到会并做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飞行器监管、作业质量监管、植保作业服务直通车、农业航空大数据解决方案、以及适合偏远地区作业的移动式小型基站解决方案等开展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文/图 工程学院 谷秀艳)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