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雍和明畅谈建设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

11.06.2015  15:30

院长雍和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在金融大省广东,有一所具有“央行基因”的金融学校。
       这里的毕业生超过八成进入金融行业。在广东省金融系统中,这里的毕业生人数占比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广东省内各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中,这里的毕业生人数占比在全省高校中还是排名第一。
       这里是全国唯一一所承担中英政府间金融合作项目的金融类高校;这里还为广东打造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驱动金科产融合,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之困……
       这里便是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南粤金融黄埔军校”的广东金融学院。
       在全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去年12月履新的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雍和明对学校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他说,聚焦当下,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双引擎”,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广东金融学院要办成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要做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支撑者、区域金融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国家金融高等教育的示范者。
        掌门人访谈
       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
       南方日报:在您眼中,广东金融学院最富特色的东西是什么?
       雍和明:什么是我们最为成熟和自然的特色?对很多人来说,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金融。仔细深究,我认为我们的特色是学校多年来打造的金融文化,即金融教育文化、金融创新文化和金融服务文化。
       65年来,广东金融学院坚持围绕金融做文章,学科专业建设以金融为核心,人才培养以金融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是咬住金融不放松。广东金融学院的毕业生超过80%进入金融行业,科研项目、成果和智库服务80%聚焦金融领域和行业的问题。
       对于打造金融文化,学校办学始终坚持两个理念:一是依托金融行业发展,扎根金融行业办学,服务金融行业需求;二是学校为金融事业而办,教师为金融事业而教,学生为金融事业而学。
       南方日报:近年高考填报志愿,广东金融学院都是热门学校,您怎么看?
       雍和明:如今外界对我校的评价有“三气”:应用研究接地气、人才培养有人气、金融行业有名气。我们培养的人才、提供的金融服务都是应用型为主,都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
       虽然是二本院校,但学院的录取分数一直以来都接近重点本科线。在广东金融行业,一不小心就可以碰到我校的学生;可以说在广东,哪儿有金融,哪儿就有广东金融学院学子。所以,我校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南粤金融黄埔军校”,并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政府金融创新奖”。
        打造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
       南方日报:当前,省委、省政府部署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广东唯一一所金融院校,广东金融学院有怎样的目标?
       雍和明:当今世界,任何金融问题,无论是区域的还是行业的,都有可能演变为国际性问题,这就注定了金融教育必须具有横跨“两国”的眼界,即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把握大势,难以驾驭大局,难以成就大才。
       南方日报:广东金融学院提出要办“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的底气在哪里?
       雍和明:我认为,底气来源于外部环境的“五个大”。一是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大时代。二是国际国内金融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学校办学要适应当前金融发展特殊的机遇期,并融会到教学中。三是国家创新驱动尤其是科技和金融创新驱动的大舞台,为广东金融学院在里面“唱戏”提供机会。四是广东经济转型的大发展,国家建设前海、横琴、南沙等自贸试验区片区,提出转型升级等系列重大决策,为学校提供大机遇。五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大战略,强调国际、民生、科技、农村、产业等“五大金融”,为金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思路和新动力。
       南方日报:您说到了来自外部的机遇,学校自身又有何硬实力?
       雍和明:对于内部环境,我们有“五唯一”。我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金融类高校;也是广东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唯一一所被列为广东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还是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金融类高校;至于与诺丁汉大学的合作,更是广东高校的首创,将推动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上一个大的台阶。
       我校还是唯一一个咬着“金融”二字不放的院校。广东要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转变,需要高端人才、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有力支撑。去年,全省金融产业的增加值是4200多亿元,是广东所有产业中增速最大的,我校的责任、使命、实力和潜力应运而生。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一定要跟行业对接才有生命力。
        创新学科助推金科产融合
       南方日报: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金融强省战略中,广东金融学院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雍和明:围绕广东金融强省战略和国家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要着力打造“四大体系”:一是构建以地方和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平台体系,我校有区域金融研究中心、广东金融创新协同中心,还有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
      广东当前在推动金融和科技产业的融合,金融机构如何服务科技产业发展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融资平台服务。但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往往比较小,存在融资难题,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是打造了打通两头的服务平台,还提供信用认证,缩短了科技企业和银行的物理和心理距离。
       二是构建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人才培养平台体系,破解金融强省建设人才瓶颈问题。
       三是构建以高端智库建设为导向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与央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佛山南海以及诺丁汉大学、西澳大学、普渡大学等国内外高端机构院校紧密合作,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化的高端金融智库。
       四是构建以大学精神塑造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敬仰科学、敬奉真理、敬慕学术、敬畏知识”的学术文化氛围和“敢于突破、善于攻坚、勇于攀峰”的学术创新精神。
       南方日报:最近广东金融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更名为“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并准备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什么规划?
       雍和明: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未来发展的核心,更名是顺时而为,可以带动相关学科优化升级。改名对学校学科发展的启示很大,我校很快会考虑开设物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专业或专业方向。
       系名变更,对我们人才培养同样有启示。我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人才必须兼备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战略构建型人才、资源整合型人才、技术复合型人才、高端金融交易人才。
        新10年为建设金融强省提供智力支撑
       南方日报:今年是学校建校65周年,也是学校升本后的第二个10年的开端。新的10年,广东金融学院将以什么样的形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雍和明:今年是我校的转折年,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启动年。我们将以2015年作为起点,通过编制本校的“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分类发展、分层超越、国际协作、环境提升”四大发展战略。
       一是将我校建成具有全国金融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为广东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金融实用人才。
       二是通过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广东特色金融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等高端平台,打造南方金融研究高地,为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建成服务广东乃至全国经济金融转型升级的智库,为广东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和相关方案。
       四是实施金融教育国际化战略,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高端国际化金融学科团队和平台。
        竞展台
        ●广东金融学院建有广州龙洞和肇庆星湖两个校区,设有13个系,形成了经管法文理工6大学科,设有31个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教育部特色专业,此外还有12个省级特色(名牌)专业,建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了1个国家级、4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8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项目。
       ●现有专任教师938人,其中教授115人,副教授291人,博士204人,海归人才6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9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9人。
        ●建有2个国际级实验教学中心(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保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设有广州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华南金融研究所、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35个非列编科研机构。近7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0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300多项,10项成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金融创新奖”。
       ●为金融等行业培养输送了15万高级专门人才,被社会誉为“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和南粤金融界的“黄埔军校”,《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广东金融学院列为广东省金融人才唯一培育基地。
       ●根据2015年国内大学排名,在全国普通金融本科院校中,广东金融学院排名第一,在广东省普通本科院校中排名前列。
        牛校淘宝
        传承“央行基因
       打造省部共建“牛校

       广东金融学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1980—2000年,直接归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央行基因”让这所高等金融学府分外“接天线”。前不久,广东金融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就省部共建高水平特色金融大学、举办中国金融国际高端论坛、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等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广东金融学院重视科学研究,特别强调应用性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理念,拥有“广州市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华南金融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十二五”时期建设具有广东特色地方金融体系问题研究等20多项金融研究,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金融创新奖”。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广东金融学院列为我省唯一的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雍和明认为,一个强势学科背后往往都连接着一个广阔的产业市场,金融产业与金融学科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与30多所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近期,广东金融学院与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共建的“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挂牌,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合作项目,是迄今为止该校打出的最大的一张“国际牌”。根据协议,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致力于做好三件事情:高端金融人才教育(包括博士生教育)、高端金融研究、高端金融智库。
       挂牌当天,学校还与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签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从2015年9月开始,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将招收金融和工商管理博士生,首批招收10人;未来,研究生教育还会拓展到硕士层面,形成全链条培养。这既为广东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提供了一条国际化管道,也为锻炼和培养广东金融学院的师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其实,早在2009年,广东金融学院就开始推广中外校际联合培养模式,采取“2+2”“3+1”“3+2”等方式,与美、英、澳、加、法等国家的3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每年参与中外校际联合培养的学生有近200人。跟诺丁汉大学的合作,只是广东金融学院在国际合作上迈出的一大步。据悉,学校目前正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洽谈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有望今年年底落地。
       国际教育应该是双向流动的,要有人“走出去”,也要有人“走进来”。到今年9月份,广东金融学院的留学生已经覆盖非洲、中亚、南亚等地区的8个国家,实现了国际教育的“双向驱动”。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走出去”和“迎进来”战略,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
        百万元贷款两周轻松搞掂
       科技企业融资的痛点是什么?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经常融不了资,而银行也不愿轻易把钱贷出去。在广东金融学院建设的“广东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上,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一拍即合,放款时间从以前的两个月缩短至两个星期。这个平台近期获得省科技厅“广东省科技金融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建议,上月,省科技厅成功举办全省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推广会,与会者反响热烈。
       与其他投融资信息平台最大的不同是,这个平台不只是简单展示投融资信息。“不是说把企业的信息摆上平台,就能轻易促成金融与科技的对接。科技企业对公开信息是很谨慎的,如果没有拿到真金白银的可能性,它们对你的平台并不感冒。”广东金融学院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李喜梅说。
       如何判断企业信用和科技项目,一直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未解难题。除了传统的信用评级外,该平台引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社会资信评估机构等第三方评价机构,搭台让科技企业公开自己的融资需求,为金融机构或投资机构搜索合适的投资标的“做媒”。
       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团队经多方调研发现,除了备受诟病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科技企业还被融资慢所困扰。能否开发出一款基于平台的真正能做到线上授信、线下放款的科技金融产品来呢?平台与华夏银行合作开发了“O2O”科技金融产品,把审批时间缩短了一个月。
       另外,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的专家还在3年内诊断200多家科技企业,为企业提供适配的融资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线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投融资对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