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陨石猎人”:希望更多人感受宇宙的奥秘
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一角。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新华社贵阳4月3日电(记者向定杰)每逢周末,贵阳市左藏三库古玩城内,总会人潮涌动。陶瓷石雕、珠宝玉器、古籍字画……上百家商贩摆出种类繁多的货物,等待品鉴。
走进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内,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比起外面地摊的喧嚣吵闹,这里多了几分宁静。28岁的馆长杨可欣端坐正中,无人时弹弹古琴,或是翻阅桌上的几本天文著作。
“完全出于爱好!”清秀的杨可欣微笑着说,“真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网友关注,也许是因为自己在‘陨石猎人’圈里,是为数不多的‘90后’,而且还是女生吧!”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2012年,杨可欣到新疆哈密市工作,从事煤矿设备销售。“那边玩石头的人多,有这样的氛围。”她说。一次偶然,她接触到陨石,很快就被深深吸引。
杨可欣户外找寻陨石留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此,只要有时间,她便会和朋友踏上去往沙漠戈壁的发现之旅。“我们团队共有四个人,其中有一位在新疆地质大队工作,对戈壁滩地形地貌环境比较了解。”杨可欣说,每次出发前大家不仅要备足水、干粮以及帐篷,还要带上GPS和对讲机等设备。
“陨石坠落时,穿过大气层会燃烧、爆炸,大多数会形成陨石散落带,想要真正找到陨石,除了经验判断和眼力以外,还要靠徒步搜寻。”杨可欣介绍,每当发现一颗陨石时,团队都要进行拍照、定位坐标,之后把这些坐标汇集起来,进而判断陨石散落带的方向。
找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她和伙伴们经常需要忍受干燥炎热以及沙尘暴、野生动物的袭击。她最常去的地点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里的中心地带距离市区500公里,往返一趟就是1000公里。
“我捡到的第一颗陨石,黑黑的,很小。”尽管途中充满危险,但杨可欣却乐在其中。
正是凭着对陨石的好奇和热爱,5年来,杨可欣穿越沙漠无人区上百次,行程近8万公里,发现陨石600余颗、400多公斤。
杨可欣户外工作场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7年春节时,杨可欣把自己捡到的300多枚“天外来客”从新疆带回了贵阳。在朋友建议下,她开办了西南地区首家陨石文化科普馆,里面陈列着橄榄陨石、土牙陨石等许多种类,还有精美的陨石饰品。
记者看到,展馆中央设置了罗布泊陨石散落带示意沙盘,其中许多材料都是专门从新疆运来的,力求展示最真实的发现场景、地貌环境。
“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陨石、喜欢陨石,同时,也能为陨石研究作一些贡献。”杨可欣告诉记者,科普馆成立以后,不仅得到了许多爱好者的关注,也成为一些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如今,这里已成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的陨石标本鉴定实习基地、贵州省观赏石协会陨石专业委员会所在地。
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内摆放的陨石饰品。 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杨可欣表示,陨石慢慢“热”起来了,但相关的科普教育和知识还比较欠缺。
“这种文化在中国是很久远的,虽然陨石的外表其貌不扬,但很有内涵,很神秘。”杨可欣说,希望吸引更多天文爱好者和民众近距离接触、感受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