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榜样、磨炼——台湾专家洪锦芳谈儿童家庭教育
“我从不放弃任何孩子。”这是台湾中华育幼机构儿童关怀协会创办人洪锦芳常说的一句话,二十五年的育幼事业中,她帮助过无数家庭失能的孩子,并把一群曾“误入歧途”的孩子拉回正途。
然而,除了失能家庭,普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遭遇越来越多的迷思。为什么好像社会愈发达,出现的“问题孩子”愈多?洪锦芳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家庭教育。对此,她给出的处方是:“陪伴、榜样与磨炼”。
洪锦芳说,陪伴不仅是跟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安全感与归属感。父母许多时候用物质去满足孩子,但对孩子来讲,再好的玩具都是“身外之物”。
“父母的手要搭着孩子,要跟他们有肢体的互动。孩子小时候,父母要蹲下来跟他们讲话,让他们感到自己很受重视。”洪锦芳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将来更可能成为一个领袖。因为,只有内心安定的人,才能敢于冒险,并做好宏观决策。
洪锦芳说,家长要给孩子诚信的榜样、勤奋的榜样、分享的榜样。要孩子诚实,家长先得让孩子真正地信任。要孩子勤奋,父母自身得勤奋,更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
“孩子在家庭中要有角色和功能。”洪锦芳说,陪伴、榜样与磨炼是有机结合的。陪伴不只是家庭一起出游,而是父母陪孩子做许多细小的事情。例如,做饭时让孩子把筷子摆正,上班前请孩子帮父亲挑选领带,用洗衣机时叫孩子帮忙。这样可以使子女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
洪锦芳强调,要注意给孩子及时的赞美,这种赞美可以通过第三方的角度来说。“比如,跟孩子讲‘奶奶说你帮爸爸选的领带很好看’,‘爸爸跟奶奶讲你昨天在帮他整理自行车,你好棒’。”
“如果儿子听到你对邻居或老师夸他,说‘我儿子今天帮我洗衣服、晒衣服,我怎么有这么好的儿子呀’,他将来肯定孝顺你。”洪锦芳笑着说。
她分析,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己有能力的感觉,这种“有能感”对其成长非常重要,不是简单用读书好坏就可以衡量的。家长在调动孩子时,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讲‘我们收拾房子,看谁收拾得快’,或者‘玩具小熊倒在地上,它好疼,快把它扶起来’。把家庭活动情景化、拟人化,让孩子觉得参与起来很有趣。”
洪锦芳说,要给孩子树立清楚的、有价值的目标。所有父母都应该想自己要为社会栽培一个有价值的人,告诉孩子要成为分享的人。“当孩子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领袖,他需要非常精进,而如果他只想到家里很有钱,他就不会去做什么。”
准备责备孩子时,家长也要想清楚。洪锦芳说,“我们给孩子的东西都要认真考虑过。例如,批评孩子前,父母要想好用什么言语,在什么场合,是让孩子站着,还是一起坐在沙发上,等等。要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问如果下次还有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应对。”
针对两岸越来越多的隔代教养现象,洪锦芳说,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爷爷奶奶必须同步学习,并及时与儿女沟通。“沟通使得大家的观念更一致,给孩子的教育也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最重要。如果爸爸太严,妈妈太松,爷爷奶奶站中间,孩子会无所适从。”
“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一致性的陪伴,物质是简朴的,但心灵是丰富的。家长现在放很多心思,将来才能在孩子要独立的时候放心。”洪锦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