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余小伦

22.08.2014  13:49
一间小小的隔间里,十几件的陶瓷作品,古朴而雅致。其创作者是全身入行不过4年的陶艺家。

龙门画、名家书画、石雕、剪纸,本届书香节上,民间艺术品展区上的好东西不少。其中一间小小的隔间里,十几件的陶瓷作品,古朴而雅致。其创作者是全身入行不过4年的陶艺家。

余小伦,现为惠州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席、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客家中国画院副院长。他这3年在平潭致力打造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离惠城市区十多公里,依山傍水,一幅世外桃园的景象,作为曾在宋代辉煌一时的惠州东平窑的研究、创作、展览基地。

复兴东平窑,恢复的不止于当年的技术,更希望复兴当年惠州陶瓷业的盛况”,余小伦说。

陶艺家余小伦。王昌辉 摄
余小伦在创作陶瓷作品。 王昌辉 摄
余小伦在创作陶瓷作品。 王昌辉 摄
陶艺家余小伦。王昌辉 摄
陶艺家余小伦。王昌辉 摄

复兴

吸引名家打造惠州陶艺名片

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位于惠阳区平潭镇附近。进院门不远,一片荷花池旁,便是一座占地约300平方米徽派古建筑四合院,大门建有牌楼,石匾上刻着“金玉流芳”4个字。木构架为主,四合院造型,格局严谨而对称,天井之下的水中,鱼游荷花。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周边的环境,余小伦已经将周边坡坪、山体种植各种景观树木、绿化灌木,建筑周边布置雕塑。他表示,只有打造有特色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很好,才能吸引国内外陶艺家到此创作。

余小伦幼年学书画,1993年从广州工业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十多年里,一半艺术一半商业:开茶庄,做装饰公司,业余又画画,以国画为主——这对以后从事陶艺有很大帮助,也参与惠州本地和各种省市级别的书画活动。2004年开始接触陶瓷后,一直很喜欢青花瓷。2010年,和美院毕业的师弟到景德镇去创作陶瓷,让他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爱上了这个行业,此后无事不围绕陶瓷进行。”后来又回到广州美术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研修陶瓷艺术。

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已经很健全,有着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余小伦觉得,在景德镇做得再好也是外地人。作为惠州本地人,他很早就知道东平窑曾是广东省四大民窑之一,可惜已经烟消云散。自己做陶瓷之后更觉得不甘心其就此湮灭。

余小伦介绍说,即使在现代,广东也是全国的陶瓷大省,潮州以日用品、洁具为主;佛山以地砖瓷片和佛山公仔为主,还保留着古龙窑(南风古灶),它依山而建,用有油的松树做燃料,属于柴窑。

惠州古代的东平窑也是龙窑,属于陕西耀州窑的分支窑,有着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特点是制作精细,从挖泥到成型有72道工序。以酱黄釉和青白釉的日用具为主,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有纯清釉的器件,古朴简单。也有薄雕、刻画后上清釉的器件,精致高古,深得当时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复兴东平窑,更准确地说借着“东平窑”的名号复兴惠州的陶艺行业,余小伦说,他希望结合当代的艺术风潮,引进国内、国际的陶瓷大师来此进行创作。他的思路很明确:每位名家都会带有自己的风格,利用他们可以不断提升东平窑的名气,主要还是带动惠州本地人的陶艺爱好,让更多人加入陶艺行业。

目前,正式烧窑一个多月,已经有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四川美院教授王元寿、北京陶瓷研究院冷冰、惠州画院副院长余小传等国内名家来此研究、创作。接下来准备邀请广州、佛山、潮州、景德镇的大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协会主席考夫曼以及日本、韩国、德国等各国陶瓷专家到东平窑指导创作交流。余小伦还准备聘请其中部分人员作为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的艺术顾问。

此外,余小伦还准备根据古窑建一个规模较小的馒头窑柴窑,按照古法烧制一些东平窑作品,作为古瓷工艺研究开发。在延续东平窑香火的同时,为研究、挖掘东平窑的器物、工序提供条件,“大规模的烧制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古法需要大量木材,对现在来说会影响环境”。

和书法、画画不同,制陶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否则个人烧制成本过于昂贵,研究院也为惠州和周边地区的制陶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制作的平台,成为惠州陶瓷艺术家协会的创作基地,这是他作为惠州陶瓷艺术家协会当家人的另一个目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