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狂欢节如何成为“摇钱树”
新华网里约热内卢2月16日电(记者 陈威华 赵焱)中国春节来临,全国喜气洋洋。同样喜气洋洋的还有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伴随狂欢节的开始,境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机票涨价,住宿费飙升,狂欢节俨然已经成为巴西旅游产业的“摇钱树”。
按照通常的说法,狂欢节最早由葡萄牙人带到里约。早在17世纪,里约就已经出现狂欢节庆祝活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狂欢节从里约走向巴西的城市乡镇,俨然成为巴西的最大节日。最负盛名的里约狂欢节,其演员人数之多,服装之华丽,场面之壮观,持续时间之长,堪称世界之最。
据统计,里约目前共有200家左右的桑巴舞校,但是有资格进入专门的桑巴大道进行专场表演的不足十分之一,那些无法进入桑巴大道表演的舞校就在街头巷尾进行公开表演。因此,狂欢节期间,里约的大街小巷歌舞声不断,观看表演的民众填街塞衢,热闹非凡。
在许多人眼里,狂欢节已经成为巴西的一张名片。众多境内外游客满腔热忱冲着这张名片而来。今年是里约建市450周年,狂欢节的规模尤胜往年。除了在桑巴大道举行的5晚精彩演出外,街头巷尾还将有600场“街头狂欢节”活动。
里约市旅游局估计,今年狂欢节期间产生的临时工作机会达到25万个,有500万观众参加狂欢节的各种活动。其中,游客人数将达到97.7万,消费额将达到7.82亿美元(约合48.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去年增加6.4%和6.5%。而里约零售商协会估计,观众为参加狂欢节置办奇装异服,至少将推动服装店的生意增加3%。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狂欢节已经成为里约乃至巴西旅游业的一棵“摇钱树”。之所以如此,以下几个因素不可或缺。
首先是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狂欢节被巴西政府看做是不同种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反映了巴西的民族特性。早在20世纪中期,巴西政府就开始将里约狂欢节作为特色文化项目来打造,对它给予重点扶持和推广。
在巴西本土孕育发展的桑巴舞表演是狂欢节的主角,桑巴舞校之间的争奇斗艳成为最抓眼球的表演。地方政府除了每年向舞校划拨巨额财政预算支持之外,还以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向舞校提供赞助。
其次是行之有效的统一市场推广策略。为避免舞校之间各自为政和互相拆台,1995年,桑巴舞校独立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所代表的是特级组舞校,也是狂欢节的主要组织者,负责集中包装和推广每年的桑巴舞表演活动,所获取的门票、现场广告空间出售、电视转播权和光盘出售等收入,按份额分给联盟内的舞校。甲级组和其他低等级舞校也有自己的联盟,负责各自的商业推广活动。
2005年全年,桑巴舞校独立联盟共收入7590万雷亚尔(约合1.7亿元人民币),扣掉支出后,盈余的3000万雷亚尔(约合6625万元人民币)分给了旗下舞校。2011年的狂欢节,独立联盟仅门票收入就达到4300万雷亚尔(约合9496万元人民币)。
第三,舞校升降级制度激发了活力。特级组共有12所舞校,代表着里约狂欢节表演的最高水平。在表演当晚,各个桑巴舞校按照顺序进入桑巴大道斗舞,全部表演时间必须控制在80分钟以内。4个裁判组从旗手表演、服装、整体性、紧凑性、花车设计、乐曲等10个方面对每个舞校的表演进行评判,总分为300分,综合得分最高者为当年冠军,分数最低者降入甲级组。甲级组中获冠军的舞校来年将有资格参加特级组的表演。
每年狂欢节表演的冠军舞校虽然没有特别奖金,但由于提高了知名度,平时的演出活动就能吸引更多观众,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为来年的表演争取企业赞助也就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