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让人乐观的“如约”

14.05.2015  19:50

东莞时间网讯 种种事例足以说明,在一种有着巨大生命力的新经济、新业态面前,传统的监管思维和管制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不久的将来,广州市将会出现一个由广州市交委牵头搭建的约租车平台——“如约”。而就在一周前,广州市交委刚刚以“涉嫌非法经营”查处了约租车平台“鼻祖”Uber的广州分公司。查Uber推“如约”,广州市交委的系列举动,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众多网友质疑,“只准官家放火,不准民间点灯”,广州市交委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真的好吗?

网友的质疑不无道理。以行政主导取代市场创新,本质上就是僵化和倒退。新京报网友翁一指出,前脚查处专车公司、后脚宣布搭建“如约”平台,顿时让涉事部门陷入角色错位的冲突境地,这种自己冲上跑道与民争利的做法,不是一种集裁判、运动员于一身的角色悖谬是什么!这公然违背了政府维持公序良俗的责任和法治市场“守夜人”的本职,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

的确,名义上,由政府机构主导的“官方正规”的“如约”平台的推出,可抑制Uber等专车的“缺陷”,但本质上,这还是正为延续政府特许经营下的垄断出租车行业寻找理由。市场经济中,政府解决问题的方式绝不是大包大揽,代替企业和个人决策去做资源配置,而是让市场中分散的个人和企业充分、有效地协调与竞争,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若动辄抱以计划经济和管制社会的思维不放,以监管名义干预市场干预竞争,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行政僭越。

还有网友则对“如约”的设计思路提出了质疑。在广州市交委的描述中,Uber等专车被归为“私租车”。而“如约”的约租车则是经过审核、拥有许可牌照的中高档运营车辆,“如约”司机作为企业员工,仅需提供驾驶服务,不需承担经营风险,也无需缴纳车辆使用、承包金等。网易科技网友肖青山认为,这样的设计,其实只是一个计划经济版的Uber。TA说,“如约”与传统出租车模式并无差异,它只不过是通过电话、网络等预约方式承揽乘客,司机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巡游”揽客而已。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披着专车羊皮”的出租车平台。

这也是iDoNews专栏作家凯铭的观点。经过估测,“如约”的平均价格是普通出租车的3倍,是Uber的5倍;旗下的司机,每月最少需要完成10000元的固定营业额后,才有可能获得招聘广告中承诺的4900元的收入。这种情况下,“如约”靠什么干掉Uber呢?难道,把Uber们赶尽杀绝,就是确保“如约”在竞争中胜出的法宝?太平洋电脑网网友魏凯则表示,这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再次说明了地方政府滥用职权,垄断经营与不思进取的习惯思路。权力这只老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关进牢笼?

毫无疑问,新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大潮,正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席卷着世界,也冲击着各行各业旧有的行为模式,并对以往的监管思路和习惯做法提出了挑战。数据显示,以Uber为代表的移动出行,正在全球各大城市风靡,尽管在许多城市和国家遭遇了禁止运营的障碍,然而,Uber运营的城市数量仍在快速增加。不久前,Uber迎来了其发展里程中的又一块纪念碑:Uber在纽约的车辆数量已超过出租车。纽约出租车委员会表示,Uber以及众多的移动出行新创公司,正在深刻改变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并逐步改变民众的车辆购买习惯。近日,百度也宣布将与Uber展开深度合作。种种事例足以说明,在一种有着巨大生命力的新经济、新业态面前,传统的监管思维和管制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广州市交委牵头搭建的“如约”到底能够走多远,实在难以让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