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聚心香 安邦纾难

16.05.2014  22:36


  离汶川地震五周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四川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截至4月26日,雅安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在灾情发生后,中华儿女立刻行动起来,万众一心,投入救灾抢险之中,帮助灾区同胞共渡难关。
  地震发生后仅四个小时,已有抗灾抢险救援队伍进入震区。不到八个小时,李克强总理便不顾余震危险,亲赴灾区现场指挥,要求全体救援人员全力争夺每一分第一秒,最大限度地减少灾民伤亡,并指示救灾要“挨家挨户敲门”,确保不漏一人。
  整个社会也自发地动员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从日夜忙碌的医生、护士到组织救援的当地政府,从热心捐款的市民到不畏艰苦的武警战士,从积极响应的各地医疗队到闻讯后千里驰援的志愿者,所有的人有着共同的心愿:和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救出更多的同胞。募款捐物一呼百应,入川救灾嬴粮景从,从社会各界汇聚而来的爱心与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为震区提供着各种帮助。
  互联网的世界没有孤岛,有温度的社会无惧灾难。在网上,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人们大量地发布、转发灾情现场、救援情况和所缺物资等最新消息,构筑起另一道生命救援线。这份由无数人汇聚而成的“”力量“”而不弱,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五年前,我们在广场上集体高呼“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五年后,我们在微博上纷纷转发“雅安平安”、“我们都是芦山人”,在变化的呼声中,蕴含着不变的信念:所有中国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只要齐心协力,守扶相望,一定能够度过时厄,战胜天灾。
  在大学校园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情怀,不应该只是出现在图书馆古籍库的《西铭》中,更应当由当代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弘扬这种传统文化精神。我们既应该“为往圣继绝学”,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更不应忘记知识分子肩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让人觉得欣慰的是,我们看见,华南理工师生再次展现了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地震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摸查雅安籍学生,了解其家乡的受灾情况,并迅速给他们送去慰问和关爱。广大师生通过微博祈福、募款捐物等方式汇聚爱心,鼎力襄助,同胞间血浓于水的情感就渗透在字里行间中,装载在一箱箱的包裹里,这让我们看到了在整个华南理工大学中默默汇聚、愈发明亮的温暖力量。当师生们为灾区人民点起一盏蜡烛,做一次虔诚的祈祷,虽然蜡烛的光芒无法照及雅安,祈祷的声音也无法达于灾民耳际,但这种源自内心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心意相融,不可分割。所有的华南理工人都怀着同样明净温暖的心愿,伸出援手,希望用内心的关爱对抗天灾的冷酷,用微微烛火照亮灾区人民前行的路。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身处于灾区现场,但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眼泪在我们的眼眶中流转,感受到他们的悲哀在我们的胸臆中翻腾。钱钢先生在《唐山大地震》一书中写到:“地震的实质在于毁灭,在于拆散……”地震或许可以拆散房屋和桥梁,但它永远无法拆散我们与灾区人民之间心与心的联系,更无法拆散我们心中共同的中国梦。万众系心,各界同援,从这个国家每一个公民所汇聚而来的巨大正能量,不仅能为芦山这座满是伤痛的雨城带来最明媚的阳光,将来更能成为推动中国持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这一刻,其实并没有“你们”或者“他们”,有的只是“我们”,生命间情牵一线、血脉相连,我们都是命运相关、彼此温暖的中国人。我们相信,雅安和芦山最终一定可以成功重建,获取新生。我们相信,在历经这一磨难之后,中华民族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我们相信,无论前方还有多少坎坷与崎途,我们都有勇气去与苦难对歌,去唱响心中的中国梦。纵然前路多艰,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心手相牵,我们就可以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一切已然及未知的挑战,去抚平灾区人民的伤痛,去描绘出中国梦最为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