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队伍难觅年轻身影
●本报记者 何碧帆
记者从市集邮协会了解到,2014年邮票年册销售14000多套,购买人数达7000余人,但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而80后、90后却屈指可数。是什么造成集邮收藏后继乏人?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80、90后缺位邮票收藏
记者从市集邮协会了解到,目前我市的集邮爱好者的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上,这批人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及1997年的那几场集邮大潮培养出来的,目前是市场的中坚力量,购买力也比较强。而80后90后虽大多已参加工作,有了经济能力,但参与集邮的人群却少之又少。
“小时候,梅城江北文化公园邮局旁边有一个露台,那里有许多卖邮票的小摊贩,每天都热闹非凡,有大人,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屁孩。每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都会去看一看。那时候我觉得邮票真漂亮,啥都想买,就这样省着零花钱,也集了两三册。”说起童年时的事,1982年出生的韩女士感慨万分:“现在下班回来,要不就是玩电脑、iPad、手机,要不就是卡拉ok、聚会搓麻将,书都少看,更别提集邮。”
1991年出生的小张说起集邮也是一脸怀念,她说:“我读初中时喜欢和外地、外校朋友书信交流,慢慢就开始收藏邮票。集邮的钱都是从零花钱里省出来的,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商店、报刊亭淘邮票,也从同学圈子里交换邮票,视若珍宝。上了大学便开始告别集邮了。因为读大学后发现,出售邮票的商家越来越少,同龄人中有这个爱好的也不多,后来也曾再接触邮票,却再没有了那种兴奋和满足感,所以就这么断了。”
为什么会出现断层?
记者随机调查了20名80后、90后青年,发现和韩女士、小张一样,有着集邮经历的年轻人不少,但能够坚持下来成为一种收藏爱好或投资方式的却不多。
邮票收藏为什么会出现断层?市集邮协会宋秘书长认为,过去集邮这样火,书信往来中邮票的大量消耗功不可没,而由于现代通信的发达,书信往来只能成为记忆。其二,随着业余生活的日益丰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产品的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年轻人对集邮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集邮知识的普及度不够,售卖邮票的场所越来越有限,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邮票,已不太懂集邮。
培养年轻力量势在必行
宋秘书长告诉记者,为了普及集邮知识,近年来,梅州市集邮协会开展了一系列集邮“进社区、进校园、进老区”活动。当前集邮群体的年龄断层尤其让业内人士感到担忧,重点加大了对青少年集邮的宣传力度,每年除了到学校开展最佳邮票评选、生肖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小型邮展等集邮活动以外,每季度还定期进校园开展集邮知识讲座,并在全省率先制作了青少年会员卡,免费发放给我市的学生会员。他们希望通过对校园集邮文化的大力普及,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对集邮的爱好,以此呼唤更多的青少年加入集邮大军。
(通讯员杨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何不放下手机,与邮票来次亲密接触
有人曾说,集邮是除旅游、体育以外的全球“三大业余爱好”之一。或许,这是流传于网络通信时代之前,人们的交流还需要大量依赖书信时的一个说法。而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集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呈现老龄化。
邮票素有“小型的百科全书”之称,一张邮票上的小小图案,可以提供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的缩影。集邮可以作为收藏增加收入,亦可陶冶性情,增加知识面。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何不放下手中的手机和鼠标,培养一点集邮爱好,和这一小方块来一次亲密接触?或许会获得更多的熏陶和人生启示。(何碧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