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笠村”工艺待传承创新
16.09.2014 12:28
本文来源: Meizhou.Cn
来源: www.meizhou.cn
●见习记者 刘 野
特约记者 丘佳纳
近日,记者走进大埔湖寮镇双坑村邓阿婆的家,只见客厅内一片热闹景象:邓阿婆正在将手中的竹篾穿起来,编织成一个个有五边形小孔的圆形雨笠的骨架,她的家人则用小刀将截断的竹子削成一条条薄薄的竹篾,递给邓阿婆,分工明确,宛如一条雨笠生产流水线。
邓阿婆编织的雨笠由上下两层竹子组成,中间夹着油纸。上层竹子由黄竹的竹篾编成,下层则由毛竹的竹篾编成。整个雨笠制成后呈麦黄色,显得十分精致。戴在头上感觉十分轻盈,大小也正合适。类似邓阿婆家手工编织的雨笠,全村还有很多,双坑村自清代以来就是著名的雨笠村,村里世世代代传承着制作雨笠的手艺。
《崧里何氏族史》记载,光绪年间,双坑村何氏二十三世何明达在大埔大麻竹洋学艺,“仿黄兰笠式,分男、女两种,精巧轻快,人咸便之。”至二十四世何云璘,又对雨笠的样式加以改进。形状上有大有小,有平顶有尖顶,工艺上分竹边和藤边。双坑雨笠因其轻便、美观而畅销湖寮、大麻、高陂甚至潮州。这项传承百年的手工艺传统被大埔县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在,编织雨笠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还是双坑村留守村民的一笔收入来源。邓阿婆家的雨笠,半成品卖7元一个,成品价格则为15元,并且十分抢手,每天制作完雨笠,就有商人上门收购。按照邓阿婆的编织速度,一天可以编5—7个雨笠。这样一天下来,就有近百元的收入。
如今,双坑村里编织雨笠的大多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如何让这一传统工艺流传,引起了湖寮镇的重视,镇里多次派人前来双坑调研,并且鼓励双坑村民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手工艺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村民收入,让双坑村的手工艺品制作更具规模。
本文来源: Meizhou.Cn
16.09.2014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