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台词夸张有代沟 笑场属必然?
“有一个男同学,他边看边笑,简直笑得要钻到椅子底下去了。他看得特别投入,并不觉得戏不精彩,他是真心觉得这个戏好笑,他完全进入了。”
“人艺的演绎方式有些拿腔拿调,经常出现如老牌译制片中‘哦!亲爱的’那样的对话,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又忍不住想笑。”
“我们这代人(90后)去看《地道战》、《红色娘子军》这类电影,都会忍不住想笑。这次是同样的道理。”
“23号的演出现场,在某些情节出现时全场都笑的情况也发生了。‘我们拉拉手吧’之类的句子放在现代谁都会觉得囧。强迫观众此时保持正经严肃简直就是道德绑架。”
7月18日晚,北京人艺“镇院之宝”《雷雨》再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然而,7月24日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在其微博上连发5条帖子,对22日晚公益场《雷雨》遭学生观众笑场,表达强烈不满。“象昨晚这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 《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帖子发出后,《雷雨》笑场事件在微博上掀起波澜,文化圈人士和观众群体议论得热闹,看客乐得疯狂转发,无非是两种观点:观众太差——学生观众素质低,欣赏不了经典戏剧;戏不好——创作组老套夸张的表演方式让人“不得不笑”。在这个新媒体占领世界各方角落,多屏幕连环轰炸感官的“互联网3.0时代”,“哄堂大笑”究竟该赖观众还是赖演员?为此,我们电话采访了三位90后观众,他们都是艺术爱好者,面对文化圈说其“素质低下”的指责,年轻的他们显得既“委屈”,又理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三版话剧《雷雨》剧照
戏曲学院女生@HANA就是HUA:期待“如呼吸般自然”的演技
微博网友@HANA就是HUA ,93年出生,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女生。
“整个笑场事件,谴责年轻观众浅薄,我感到委屈,说学生观众‘哄堂大笑’更是不恰当。当时我就在现场,作为一个戏剧专业的学生,我观看过程中也忍不住笑了出来。但这是因为这个演出‘戳到了观众的笑点’,而非观众的嘲笑。我看戏的时候,旁边有一个男同学,他边看边笑,简直笑得要钻到椅子底下去了。他看得特别投入,并不觉得戏不精彩,他是真心觉得这个戏好笑,他完全进入了。”
“我们这代人(90后)去看《地道战》、《红色娘子军》这类电影,都会忍不住想笑。这次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理解不了人物的感觉。比如演出中,四凤、繁漪和周萍之间的互动,那种方式太夸张了,完全进入不了生活,大家很不适应。”
“90后的年轻观众,更爱看到那种‘如呼吸般自然’的演技,像吃饭睡觉一样地浑然天成。可是人艺的演绎方式有些拿腔拿调、说话方式又像80年代的译制片一样,经常出现如‘哦!亲爱的’那样的对话,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又忍不住想笑,我们觉得荒诞,笑出来很自然。”
“我高中时代《雷雨》就是课本里的经典,老师还带着大家去看话剧,到了大学里,每次排列《雷雨》大家都会笑,因为部分台词太夸张太脱节了,比如四凤说话的口气和腔调让人头皮发麻。”
“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是在屏幕前长大的,习惯了用看电视和电影的思维去看戏剧,这种娱乐的心态自然会让老一辈的文化人不能接受,可是社会需要给年轻观众时间,不能因为他们对不理解的东西笑了一次,就放弃他们。”
电影发烧友@艳火_korokoro:舞台表现太过夸张
微博网友@艳火_korokoro 是一个爱好电影艺术的大学男生,他看的不是22号的学生公益场(排队买票队伍太长,就没去),而是23号的普通场。
“23号的演出现场,在某些情节时全场都笑的情况也发生了,但持续时间短,频率低,很多时候纯粹是因为语言表达方式的‘代沟’带来笑点。”
“白话文初期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差别不小,‘我们拉拉手吧’之类的句子放在现代谁都会觉得囧。创作组这么写应该能想到观众的可能反应,强迫观众此时保持正经严肃简直就是道德绑架。”
“演员在阐释角色性格的时候很多舞台表现由于太过夸张而让人忍俊不禁。周萍的某些动作太娘炮了,而周萍夜探四凤窗户被关那一段,就像惊悚片一样啊!”
戏剧发烧友刘莐:笑场“实属必然”
微博网友刘莐,在娱乐行业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平日里是个戏剧发烧友。
“人艺《雷雨》笑场事件,观众会笑,是因为这出《雷雨》只剩‘不变的剧情’,在‘多屏联播’的多媒体环境中,年轻的观众早就学会在各种 视频 软件中观看世界各地的影视节目,早就习惯了情节更为复杂紧密的英美剧,《雷雨》中那些乱伦、自杀等激烈的经典冲突桥段在我们看来‘狗血’极了,即使文学层面再精妙,观众也很难再被折服,相反会觉得很荒诞。”
“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并非只会去看那些适应快消费、娱乐性强的减压戏剧(如《开心麻花》),但是多媒体的环境确实让他们对那些单纯以情节取胜的老剧目不稀奇了。《雷雨》把自杀、乱伦、社会贫富冲突等悲剧都集中到了一块儿,这很可能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次,但这些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已经遍地开花。学生观众再看这样的戏,只会不理解,为什么这种现在见怪不怪的题材,曹禺当时写出来就伟大得不得了?”
“2012年《雷雨》也有一场复排的公益演出,当时的‘笑场’并不厉害,可是2014年新媒体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此时上演《雷雨》,演员感觉异样‘实属必然’。”
90后的期待:老一辈艺术家能否放低一点?
《雷雨》这样的经典剧目,如何成为年轻一代的“新经典”?以如今年轻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见识,看到《雷雨》中的剧情冲突,觉得可笑也不奇怪。商业电影、网络文学等确实分流了我们对高雅艺术的注意力,可是总会有这样一个时期,年轻人厌倦了快餐文化,厌倦了《小时代》,需要一些缓慢、深刻的东西去安慰灵魂。戏剧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遗憾的是,现在高雅戏剧被其他影视产品“一边倒“地冲击,@HANA就是HUA 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戏剧在社会上根本没有普及,很多人都是跟风看戏,观剧体验不足,应该多给我们一些时间。像《雷雨》、《茶馆》这样的高雅戏剧如果再不和观众亲近,慢慢地可能会和戏曲一样让大家觉得曲高和寡了,变得像个尴尬的怨妇,或者被放到博物馆,和观众渐行渐远。和观众亲近并不是说要讨好我们,而是希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放低一些,带着年轻人进入大门”。
下周四开始,这场“雷雨”将“下”至上海。据悉,上海的购票者九成是话剧艺术中心会员,不知届时他们会如何评价这部经典?“爆笑”还会不会是个“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