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没有局外人
雾霾治理没有局外人
雾霾治理就是要在负“重”前行中寻回蓝天:对政府来讲,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切实落实环保责任;对企业来讲,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减少污染排放;对公众来讲,要身体力行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近年来重污染天气频发,不少人心生疑虑:治理了这么久,雾霾还这么严重,是措施不得当吧?随着公众耐心的一点点消减,社会上开始出现抱怨、指责、质疑、调侃等声音,一些谣言趁机传播,误导公众的认知。
公众对重污染天气的关切和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为重污染天气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制造者,我们对雾霾不能仅仅停留在围观层面,还应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携手面对,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
经过近几年的铁腕治理,我国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都在不断改善。来自环保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3.1%;与2013年相比,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改善幅度都在30%左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空气质量已经开始改善。从历史上看,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速度要比发达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快一些。这说明,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
但必须承认,污染治理效果与中央的要求、公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进入秋冬季,大气污染仍然很严重,公众的感受很不好。究其原因,关键还是产业和能源结构过“重”。这个“重”,一方面是过于倚重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另一方面,是重化工与煤炭在产业、能源中的占比仍然很高。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该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
如此高的污染排放并非说降就能降下去的,其背后是“过重”的产业、能源结构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非绿色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雾霾治理就是要在负“重”前行中寻回蓝天。这个重担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一起来挑,没有局外人:对政府来讲,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切实落实环保责任;对企业来讲,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减少污染排放;对公众来讲,要身体力行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治理也非一日之功。从国外经验来看,治霾的过程往往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要想速战速决,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客观规律。眼下,我们需要遵循科学规律,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来源与形成机理、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要汇聚各方智慧,对治理路线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做到精准治理、提高效率,避免走弯路。
治霾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拷问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检验着公众的参与程度。对大气污染治理,我们不能因为重污染天气频发就丧失信心,而是要做好“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未来,有对重污染天气顶风排污从重处罚的法律规定,有排污许可制度的逐步覆盖,有1436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如期上收,有区域协作机制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气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与持久战一定能打赢,失去的蓝天终将被找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