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的历史教育

03.05.2015  03:58

  新华网柏林5月2日电(记者班玮)二战结束迄今已70年,在德国,历史反思仍是进行时。而随着二战亲历者纷纷老去,如何让警钟常鸣成了德国人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今年众多重温历史、面向未来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一个题为“战争与和平间的日常生活”的露天图片展目前正在柏林市内6个大广场上举行。人流穿梭的广场上,放置着正反两面都贴着巨幅老照片的展台,照片再现了广场战时被炸后断壁残垣的场景。展台边摆放着大相册,内有更多的老照片。此外还有张贴着历史资料和图片的宣传亭。

  这种直观的新旧对比告诉今天的人们,纳粹德国发动战争,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也给本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更重要的是,它再次使人们直面那个问题:“为什么?

  一名战争结束时4岁半的柏林退休老花工彼得对记者说,他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德国人追随希特勒之流?这并非仅是少数法西斯分子逞凶作恶那么简单。当时德国的芸芸众生到底是怎么想的?

  仅仅一个展览或许难以解答这个问题,但从中仍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比如一个宣传亭中有这样一段图片说明:“德国刚投降时,没人愿意承认曾经是纳粹。机会主义者和纳粹死忠一样扔掉了他们的制服和纳粹符号袖标,悄悄地丢弃了他们深爱的纳粹党奖状。纳粹政权的追随者并没有人间蒸发,而是转而想办法适应新环境。一些人退隐,另一些人将自己描述成希特勒那帮人的受害者,称自己 一贯反对 他们,但是又无力和他们对着干。与此同时,许多纳粹制服被改制成了儿童服装,许多纳粹勋章被熔成了废铁。纳粹军队的钢盔被收集起来改制成了炊具。

  还有块展板上写道:“许多柏林人失去了家人和财产,他们中大多数人仍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们纷纷将纳粹意识形态抛在脑后,转而向盟军占领者提供服务,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

  但是,当时并非所有柏林人都如此。老花工彼得告诉记者,他战后几年上小学时,还有教师总说苏军的坏话,重复纳粹时期的反面宣传。事实上,战争结束时,受纳粹影响的这些教师并未被立即清除出教师队伍,在教育界进行“去纳粹化”是后来的事。而且“去纳粹化”也没有把纳粹帮凶、追随者彻底消除。

  这个露天图片展并没有深究这个问题。展览主要呈现的是战争刚结束的所谓“战后零时”柏林的生活百态。当时大多数柏林人虽然因战争终于结束松了一口气,但又担心遭到占领者的不良对待。纳粹政权的受害者,包括幸存的犹太人,则担心会继续遭到纳粹余孽的追杀。就连苏联红军士兵都担心会在这个被占领的敌国首都遭到冷枪。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苏军在城里建立救济食堂则成为众人和平共处的一种新形式。

  生存是当时的当务之急,思想改造是后来的事。从前总理勃兰特1970年的“惊世一跪”,到前总统魏茨泽克1985年发表在反省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讲,再到反思在德国社会上日益制度化,德国人的反思之路可谓漫长而曲折,而反思的现状也并非毫无隐忧。

  一个现实问题是,亲历战争的一代人渐逝,现在的人们虽然可以放下包袱去深究历史,包括探究自己的祖辈战时究竟做了什么,但是与他们对话的亲历者已经越来越少。如今的德国人,需要找到历史与自己生活的契合点,才能使反思更具现实意义。

  老花工彼得认为,现在不少年轻人生活过于安逸,不愿去深究历史。年青一代要汲取历史教训,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