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要禁烧秸秆,但不能一味“围堵”

23.10.2015  16:50

进入10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再次遭遇十面霾伏,而在北方,秋后农田间腾起的团团黑烟被专家、媒体和相关部门视为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全国一年一度的治理农业焚烧秸秆“大决战”又开始了。据报道,环保部动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农民焚烧秸秆,两周内在20个省市监测烧火点800多个,比去年增多,“污染防控形势严峻”。

“农业秸秆焚烧困扰中国大气污染防控”,是新华网报道的标题,代表了多数媒体和公众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认知,报道认为,虽然很少有秸秆焚烧与雾霾直接关系的研究资料,但其对大气的污染“显而易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气象扩散条件不利时,秸秆集中焚烧会助推雾霾天气发生。

既然有了这样的定性,秸秆焚烧就成了过街老鼠,其中各地政府打击秸秆焚烧更是重拳迭出,网友随手拍上传的各地禁烧宣传标语令人眼花缭乱:“谁家麦茬谁家管,焚烧拘留加罚款”“上午烧秸秆,下午就拘留”“哪家地里冒烟,公安把你收监”  “蹲在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禁烧的政令不可谓不具备,自1999年国家6部门联合发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至今,秸秆禁烧已“狠抓”了16年之久,然而仍旧是“屡禁不止”。

为何围堵禁烧失败?小农 经济 刀耕火种的传统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留存秸秆影响继续播种,而用车拖走秸秆成本高。一位农民反问:“都说不让烧,但谁收秸秆呢,找个车拖走还要钱,我一年种苞米只挣1200元。”在成本算计之下,少数农民甚至宁愿被罚也要烧。除了“围堵”的治理思路,还有一种是“疏堵结合”,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各级政府一直以政策、补贴等方式,引导秸秆利用,但是,秸秆利用的部分产业和企业靠财政补贴生存,在补贴撤出后成为“盆景”,缺少市场生命力,也背离了鼓励秸秆利用的初衷。

时评人陶短房看待该问题的视角很特别,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就必须摒弃“城里人看乡下人”的片面视角,不要让农村人感觉禁烧只是“为城里人能看到蓝天”。他指出,“秸秆焚烧仅仅是城市雾霾的成因之一,工业废气、车辆尾气排放等,都是同样,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污染源,单单对最弱势的农民焚烧秸秆‘屡禁’不仅治理效果恐难如愿,也实在有欠公平。”对此点赞的网友为数不少,文章转载很多。

青年法律学者、公益人士姚遥也禁不住为农民兄弟说公道话,他也认为秸秆焚烧并非雾霾决定性的污染源,不要老拿烧秸秆来为难农民。他分析道,相比于发达国家集约化经营的农业,我国的小农在处理秸秆上的成本问题就特别突出。与其用卫星侦察农民打游击,不如解决解决秸秆处理谁买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