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蒿素与广东的故事:一群广州80后变身"白求恩"

11.10.2015  12:48
  邓长生和他的团队在非洲吃尽苦头,换来了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实现疟疾零死亡的骄人成绩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邓长生和他的团队在非洲吃尽苦头,换来了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实现疟疾零死亡的骄人成绩

揭秘青蒿素与广东的故事2

一群广州80后变身“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数十名年轻人扎根东非岛国科摩罗,全力推动抗疟项目整整8年

非洲离广州有多远?要从广州先到香港,从香港飞埃塞俄比亚,再从埃塞俄比亚飞坦桑尼亚,才能转到科摩罗,全程要一个星期。

疟疾离广州有多远?很多年轻的医生甚至都没有亲眼见过一个疟疾患者。然而,有一群广州的年轻医者,却不远万里地跑去非洲,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科摩罗一待就是8年。

这8年,在宋健平教授的带领下,80后的邓长生和一群比他更年轻的医者、医学生一起,见证了科摩罗这个东非岛国从疟疾阴霾中挣脱出来的过程。在科摩罗人民眼中,无偿无私奉献的他们成了“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1981年出生的邓长生是个江西小伙,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正师从宋健平教授读研的他接到导师分派的任务——前往科摩罗防治疟疾,那时他才25岁。“说实话,当初进入青蒿素抗疟领域,只是为了能顺利毕业。”他说。

转眼到了2015年,科摩罗可以说已获重生,已经33岁的邓长生则说:“现在的我好像更适应非洲的生活。

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 王倩 黄丽娜

彻底崩溃

每个队员都被传染过恶疾

虽然科摩罗被称为西印度洋上的“月亮之国”,但令邓长生感到留恋的非洲生活却绝对不浪漫。

当年,邓长生被要求加入“中科项目”第一批工作团队,他二话没说答应了。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有过在柬埔寨的简朴生活过渡,去非洲应该也能适应”。

然而,初到科摩罗,邓长生的心理底线立马崩溃。科摩罗每天常规的供电时间仅8小时,“烛光晚餐”成为常态;为防被蚊虫叮咬,邓长生和队友们晚上8点后就得爬进蚊帐;当地网络不发达,团队只能每人每天轮流上1小时网;而久旱不雨时,他们甚至只能用水坑中的脏水洗漱。

最不习惯的还是饮食。邓长生说,他最长有两个月没吃过青菜,平时的肉食最多便是冷冻鸡肉,如果有队友下乡调研带回一只土鸡,那便是难得的佳肴。

队员们说,在这里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菜,我们就从国内带种子过去种。因为科摩罗是火山岛,没有土。要种东西前,需要先买土。买了土、播了种,发现老是不发芽,后来才注意到,小芽一发出来,就被当地的蜗牛吃掉了。于是又想到用塑料袋包住新芽。

这是一群医者,但是当地不洁净的饮用水,却让每个队员都有过身患传染病的经历。“莫埃利岛项目,我们先后去了最少6批队员,不少于50人次,最多的时候营地有14个人常驻,但是霍乱、登革热、痢疾等流行病依旧挥之不去。去年年底临回国前,还有一名医生因为登革热发烧了两个星期,只能连续几天打点滴才上了飞机。国内很容易就能治好的疾病,在当地因为缺医少药,都变得很危险。

早前报道:

揭秘青蒿素与广东的故事 抗疟药物“救”了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