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事实 中国青蒿素产业其实很low:原料出口占世界90% 市场份额仅占3%

13.10.2015  21:09

说到屠呦呦别先自豪 中国青蒿素产业其实很low 原料出口占世界90% 市场份额仅占3%

陪同屠呦呦一同火的还有青蒿素。但现实是,在全球青蒿素采购市场上,50%的份额已被异军突起的印度仿制药集团抢走,西方药企巨头占据3成以上份额,而中国仅占3%的市场份额,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青蒿素作为唯一被国际承认的来自中国的原创新药,中国却处在整条产业链的最底层,每年仅靠出口青蒿素原料,获得可怜的3亿元人民币收入,并且50多家企业争破头。这不能不说是光环背后中国的尴尬。而众多青蒿素生产企业也对青蒿素的前景表示悲观。业内人士表示,青蒿素的技术完全是中国发明的,但由于中国学者和企业专利观念淡薄,而将这项原本作为中国企业专利的技术拱手相让给了西方,让人痛心。

每年20亿美元蛋糕被西方药企瓜分

现年46岁的逯春明对冉军的经历也深有体会,他曾任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1995年进入非洲,从事青蒿素抗疟的推广,被誉为中国青蒿素国际推广第一人。

他告诉记者,青蒿素对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也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但目前,中国却处在青蒿素产业链条中的最底端。

2012年,国内青蒿素原料产量为200-220吨左右,其中诺华公司的消耗量约达到50吨,印度两家公司分别消耗约40吨和30吨,这三家公司占一半,都是WHO的供货商,另外有40吨左右的原料被各种渠道转销到印度。

这些原料加工后可制成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也可制成栓剂。北京华方科泰制药公司市场部依据海关出口记录做出的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青蒿素制剂出口为3000多万人份,占国际制剂市场份额的8%-10%。

但逯春明认为,这个结果过于乐观。在占总额80%以上的青蒿素公立市场上,瑞士诺华公司占50%左右,法国赛诺菲公司占20%左右,印度企业占20%,中国只占大约3%-5%%。如今这一格局在发生变化,印度从第二集团军跃升到第一集团,市场份额上升到50%左右,原因在于近几年印度的几家青蒿素药企的仿制药,都通过了WHO的PQ认证。“印度现在成为我国青蒿素原料最大买家。中国6成以上的青蒿素原料是供给印度,印度已经超过了诺华的采购份额。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53条与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的药品批文,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药,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共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国的药企基本上是为国外的药企做贴牌生产。

原料出口占9成却只占3%市场份额

逯春明表示,全球每年青蒿素原料药的消耗量在120~140吨,其中中国产青蒿素约在110吨左右,越南、泰国、印尼、印度等国的青蒿素产量合计在20~30吨。5年前,中国的青蒿素原料出口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如今这一比例稍有下降,大约还占80%的份额。

中国虽有50多家公司生产青蒿素原料药,但基本无权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剂。这是因为,非洲国家的抗疟药主要依赖联合国赞助,由WHO等国际组织出钱采购。而诺华公司和赛诺菲公司在拿到WHO的订单后,到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经加工成复方制剂后再供应非洲市场。一旦非洲疟疾状况好转,WHO减少青蒿素制剂的采购量,这两家企业就会减少或停止在华采购青蒿素原料。我国青蒿素原料就会积压滞销。2007年,由于青蒿素原料药大量积压,各地青蒿素生产企业停止对黄花蒿鲜草的收购,蒿农们损失惨重,2009年全国黄花蒿种植总面积比高峰时期减少了90%。

目前我国生产的青蒿素制剂有两种:昆明制药厂开发的独家产品“蒿甲醚”和以桂林南药为首的企业生产的“青蒿琥酯”,都是以青蒿素为原料。随着青蒿素原料药市场从2009年开始回暖,国内早期从事青蒿素生产的药企,如上海复星、广药集团和湖北恩华生物等都开始复产。

中企“内讧”致原料价格一跌再跌

今年49岁的刘明刚也是从1995年就年开始接触青蒿素生产,他现在是湖北一家生物制药药企的总经理。刘明刚表示,由于中国控制着全球青蒿素出口的上游通道,早在20多年前,西方药企巨头就盯上了中国的青蒿素原料。赛诺菲是最早与中国药企合作的跨国药企之一。1988年,桂林制药厂与赛诺菲-圣德拉堡合作,为其提供青蒿素产品。截至2001年,世卫已经从赛诺菲采购了15万人份的单方青蒿琥酯,而桂林制药厂一直是它的供应商。

1999年,诺华成为全球第一家推出固定剂量ACT的制药公司,该药被命名为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第一款ACT时的合作伙伴——昆明制药厂(即现在的昆药集团)则成了诺华的原料药供应商。

2002年,复方蒿甲醚被列入世卫基本药物清单。2006年,联合国停止从赛诺菲采购单方抗疟药物。截至2011年WHO与诺华协议到期的时候,诺华已提供了七亿人份的ACT。

在刘明刚看来,2003年开始的青蒿素泡沫和知识产权观念的淡薄,使得中国彻底错失了在青蒿素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机会。他说,2004-2006年中国市场的青蒿素泡沫,青蒿素年供应量达到400吨,青蒿素价格也从一落千丈,之前中国大约有200家青蒿素生产企业,但到2010年,大量企业倒闭后在,只剩下约50家,2/3被市场淘汰。而中国企业之所以大量倒闭,因为青蒿素主要用于非洲,并且要通过世卫组织向公益机构采购,利润率比较低,基本在10%以下,并而中国企业迟迟不能获得认证,自知出口无望,所以只能退出。

而印度在在这短短5年时间内,凭借仿制药优势有多个青蒿素制剂进入WHO采购目录,逐渐成为全球青蒿素市场的最大出口商。而更令人发指的是,中国企业在竞争“原材料出口 商”地位时也争得头破血流,企业间纷纷压价,以青蒿原粉为例,价格最高时为1.6万元/吨,因为产能过剩,同时有5家企业争相降价,最后降低到8000元/吨,简直是白菜价。而最终受益的则是印度和西方药企,从2004年到2009年,中国大约有7成青蒿素原材料廉价卖给了印度。

目前,青蒿素的全球订单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诺华公司进入世卫组织采购目录的制剂ACT所需原料,订单数量约为50吨;二是印度制药企业,每年订单量约为120吨。余下原料被供应非洲私立市场的制剂商所采购。“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内讧,和不注重质量管理,使得中国错失了抢占全球青蒿素市场的机会。现在再挤进去已经非常难了。现在国内没有一家企业是专门生产青蒿素的。青蒿素的原料供应市场,也就4亿元的蛋糕规模,50多家企业分,单靠它,厂子早就垮掉了。”刘明刚说,原料供应是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其利润不到成品的1/50。3000元/公斤的青蒿素,至少可以制成10万人份ACT,按照1美元/人份的价格,最终的成品较原材料价格翻了200倍以上。

这就好像卖布的赚不到钱,卖衣服的才赚大钱,这也好像养猪的赚不到钱,最终卖猪肉的才赚大钱。西方药企吃肉,中国药企喝汤。

(广州日报记者肖欢欢)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