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业化的谋与略

22.07.2014  12:25
东莞很多非遗项目正结合时代的需求,尝试产业化,以进一步传承东莞城市文化和文脉。

道滘小吃十分广泛,图为工人正在包裹粽子。 胡国球 摄
刚刚采出的莞香。 苏仕日 摄
东莞腊肠已经拥有鑫源,矮仔祥和旗峰等多个品牌。 胡国球 摄

  云南砂锅米线、双流肥肠粉、天津狗不理、西安肉夹馍、香港濑尿牛丸……提到这些美食,总会触动游客的味蕾。游客出行,总要尝一尝当地正宗小吃,甚至当作手信带回家。

  但这些触动味蕾的美食,并非当地独有,却不妨碍游客对其喜爱。细究背后的原因,这些美食大多与当地的非遗项目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游客与其说是在品尝美食,不如说是在感受美食代表的文化。

  事实上,东莞很多非遗项目正结合时代的需求,尝试产业化,以进一步传承东莞城市文化和文脉。在实践中,东莞非遗项目传承得好,蓬勃发展的,也是一些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而一些不断衰落,面临失传困境的恰是一些无法与时代、市场紧密结合的项目。

  那么,东莞丰富的非遗资源,在新时代是怎样传承与发展,又有怎样的谋和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呢?

   1 莞香走出濒临消失困境

  莞香曾与莞盐、莞草,并称为“东莞三宝”。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为沉香领域上品,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

  《东莞县志》记载:“莞诸物俱不异他邑,唯香奇特。”从宋朝开始,东莞已普遍种植莞香,成为东莞的地方特产。但由于明清对莞香枯竭式采集导致急速衰落,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其需求量急速下降,几近消失。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商界打拼有所成就的黄欧,了解到莞香濒临绝迹、制作技艺近乎失传后,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走遍东莞的漫山遍野寻找香树并且开始小面积地种植。但他没想到,自己抱着“玩玩”的心态种植的莞香竟吸引远方客人的重金购买。

  2000年,他将搜集到野生莞香母树300多株的种植地,搬到大岭山“百花洞”,建起了一个莞香种植园。经过多年的探索,种植园中莞香的产量也由最开始的几百棵,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棵。其中,已经实现结香手段的香树将近2万棵。据他预计,明后年可增加为4万棵,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黄欧说,经过十多年的发掘,莞香从濒临消失,到制作技艺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而黄欧、汤锦华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尚正堂莞香发展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2013年,黄欧还获得了由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颁发的“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的荣誉称号。近日,文化部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莞香制作技艺也是榜上有名。

  此外,莞香制作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博展,借助大型文博展的平台,展示产品魅力,传播产品影响,提升产品知名度。三年来,连续参加深圳文博会、成都世界非遗博览会、德国汉堡创意文化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公司营业额也飞速上升,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欧说,他只是生产原材料,附加值基本被其他企业赚走了。尽管如此,他的企业每年生产值达到近8000万元,其中成品达到近4000万元。不过,这相对于整个莞香产业,他所创办的企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黄欧打算做一套以东莞八景为主题的莞香产品。非遗来源于民间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的产物。“要把非遗项目做好,一定不能脱离地方文化,所以计划在这套新产品的开发与包装上引进地方特色。

  对于莞香未来的产品定位,黄欧认为是“打造地方著名品牌,打造中国奢侈品牌”,一方面将莞香塑造为中国高端奢侈品,另一方面让“莞香走进寻常百姓家”,能为普通市民所享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