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温室气体清单11年未更新,非CO₂气体减排面临压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气候政策,对二氧化碳(CO₂)的减排做出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然而,对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同样将面临巨大挑战。
8月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发布《全面减排迈向净零排放目标——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工作论文,论文指出中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CO₂减排政策以期兑现2030年或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峰的承诺,然而却对《京都议定书》所涵盖的其余六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关注相对较少。
工作论文指出,中国公布的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反映的是2005年的情况,对于最近几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只有非官方的估算结果。
中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显示,2005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21%,达到14.9亿吨CO₂当量。
中国气象局副研究员姚波坦言,我国尚未正式发布2005年之后的温室气体清单,“基于现有政策,我们预计到2020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将增加到约21亿吨CO₂当量(在2005年水平上增加41%),到2030年将增加到约28亿吨CO₂当量(在2005年水平上增加88%)。”
在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博士看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安徽淮北地区的一家煤焦化企业内,甲烷气体燃烧时的火苗。东方IC 资料
“以制冷剂中常见的氢氟碳化物为例,按单位重量计,部分氢氟碳化物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比CO₂高出几百至几千倍。煤炭开采、废弃物填埋处理及稻田和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的效力则是CO₂的28倍。这些隐形的‘超级温室气体’——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2012年排放量达到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总排放量的18%,并超过同年日本、德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家各自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然而其相应的减排计划却在已经公布的具体国家政策或目标中缺席。”
姚波表示,尽管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已经支持了很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但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仍面临着数据和知识有限、成本太高、项目尚未纳入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体系等一系列挑战。
此次发布的工作论文对中国如何减排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提出了建议,根据技术可行性而暂不考虑任何政策、法律和经济上的障碍,只需在所有经济部门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到2030年中国每年可以减少约8亿吨CO₂当量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姚波建议,需制定及时、全面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并根据《巴黎协定》规定提高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透明度和数据质量;进一步制定针对具体来源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制定涵盖所有经济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整体目标;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和行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同CO₂减排和空气污染治理相结合。
“中国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态度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足迹产生显著影响。为了最终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包括在本世纪后半叶实现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将需要加强行动,减排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CO₂。”姚波说。
(注:《京都议定书》中统称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六类气体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