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 多陪伴孩子

17.08.2015  14:49

  如果灾难本身对于遇难者和大众来说是第一层的创伤,那么灾难的后续发展以及媒体对于事件相应的报道,如果处理方法不得当,会造成第二层创伤,其中儿童为主要潜在的创伤群体。

  和成年人比起来,孩子们由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制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建立之中,因而在自然灾难中更容易遭受到身体伤害,无法保护自己,无法理解发生的灾难,也更难应对灾难后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

  尽管有部分孩子不容易从灾难带来的丧失、悲痛和改变中恢复过来,进而发展成适应不良、应激障碍、人格缺陷甚至是精神疾患,但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孩子都能在外界的支持下通过自我心理能量达到自我修复。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发生后,有专家建议“多倾听多陪伴”。

  让他足够相信你会保护他

  当意外刚发生时,有的孩子可能木然、没有反应、变得特别听话,也有的孩子可能爱哭、爱闹、很黏人、恶梦、失眠、容易受惊吓……这时,你需要做的是让孩子相信你会保护他。

  在意外发生后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作恶梦、故意惹大人生气、一直说意外发生的经过、在玩的时候重演意外发生的情形……这时候孩子会在内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是不是我的错”?“是不是因为我太坏了”?这时,需要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害怕和难过,让他说出来或用其它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哭,也可以倾诉,甚至有空就说。专家称,在一遍遍倾诉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事件的敏感情绪会慢慢降低,恢复平静。对于那些特别小的孩子,如果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也可以采用画画的方式。

  在复原后期,孩子开始回到正常的生活情形。这时,你需要做的是帮孩子做复学的准备、让家庭回复到以前的生活情形。

  让他看到你的淡定

  减少孩子对灾后现场的正面接触,包括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减少这些信息反复出现在孩子的视线中;如果孩子已经接触到这类信息,首先你要保持淡定,尽量跟他们解释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这时,尽量减少使用“死亡”,“伤亡”等一系列绝对消极的词语。

  同样重要的是,家长自己要尽量做到镇定和积极,要记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从你们的正面情绪中感到安慰。

  比如,成年人应该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们围在怀里,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安慰——而且越早越好。要反复对他们说“没事了没事了”、“现在安全了”、“总理来了”、“解放军已经到了”等,安抚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帮助他们尽快平静下来。至于那些很小的孩子,老师、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要抱在怀里进行安慰。紧接着要告诉孩子,这几天在他身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做噩梦、在梦里哭泣等,告诉他们这其实是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完全不必惊慌。

  让他知道你跟他在一起

  我们或许不能改变灾难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悲痛,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如果让此事件和后续报道对下一代心理活动的负面影响做到最小化,做到积极但真实的面对事件以及相关报道,关注孩子变化的心理活动,及时跟进讨论和咨询,引导孩子看到这些灾难背后的好的一面,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些积极的种子。

  “在一起”,还有另一层含义是长期关怀经历灾难的孩子。

  经历灾难的孩子逐步回到平常的生活时,若他们的记忆里还保存着灾难带给他们的伤害时,而后发现缺少了当初的"高强度关怀"时,他们心里可能会感到失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灾害破坏了就需要重新建立,这个建立花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好几年。从灾难发生直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心理援助者都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以帮助心理创伤者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不能持续是心理救援最大的伤害,如果频繁更换心理援助人员,对于受援助者而言,就意味着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揭开心头的伤疤。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心理援助工作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持续支持。

  所以,甚至有专家表示,心理干预时间应该坚持10年以上,而且最好是一对一辅导。

(综合自大公网、银川晚报、大公教育、百度、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