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全面打造民情日记 近五年为民办事42万多件

11.08.2014  21:34
2012年,韶关市还利用政府网站,全面延伸打造了网络“民情日记”,实行网上集民情、网下解民忧,这项活动被人民群众誉为“不下班的政府,不打烊的市场,不下课的学校”,成为群众诉求的“绿色通道”。

  南方日报讯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一保五难”和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解决少数机关干部联系群众不紧、基层干部“走读”现象,韶关市从2002年起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充分肯定。2007年,我省以粤办发[2007]1号文件在全省推广韶关经验做法,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党建创新“十大品牌”。

  笔者了解到,12年来,韶关“民情日记”活动本身也在拓展延伸——听民声知民情,开展“民忧档案”等活动——据介绍,韶关全市94个镇、1409个村(社区)的基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诉求,坚持每周写出1篇以上民情日记。近五年来,全市1.3万多名干部累计撰写“民情日记”110万多篇,真实记载反映社情民意。针对“民情日记”的不足和群众居住分散办事不便,2005年韶关在仁化县试点,推出其姊妹篇——民忧档案,弥补了从下往上收集民情的空白。该活动以农村基层干部为主体,以民忧卡为渠道,按照发卡、收卡、建档、解忧、反馈“五步走”工作流程,由群众自行填卡、镇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时解决。2012年,韶关市还利用政府网站,全面延伸打造了网络“民情日记”,实行网上集民情、网下解民忧,这项活动被人民群众誉为“不下班的政府,不打烊的市场,不下课的学校”,成为群众诉求的“绿色通道”。

  解民忧纾民困,开展“百姓冷暖我先知”等活动——2008年,韶关又在浈江区的镇村干部中试点,开展以访贫问苦,引领致富,主动调处为主题的“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2012年开展“百局联千村、千干联万户”,“民情日记、民忧档案、民声热线”进机关、进班子的“双联双进”活动,要求各级干部对“民情日记”所反映的困难和要求,限期给予解决。对重大问题,通过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会议或乡镇(街道)、县(市、区)直机关部门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及时给予解决。

  强落实暖民心,开展“红心结”等活动——为防止活动流于形式,韶关市委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干部工作职责,建立“民情日记”四级审阅点评和“五个一”督查通报考核制度。2009年,韶关又在武江区开展以党员干部和志愿主动上门服务为线的“红心结”活动。通过发放“红心结服务卡”收集群众需求,统一佩戴“红心结”标志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强力督促基层干部尽职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

  韶关“民情日记”活动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认同。始兴县罗坝镇组织干事黎兰娣说,像我这种年轻干部,大多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缺少基层历练。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记民情、解民忧,受益的不只是人民群众,也包括我们干部本身。通过亲身参与“民情日记”活动,让我在基层的课堂读懂了“无字书”,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在了解民情、感同身受中,结识了群众朋友、增强了爱民之心,也提高了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诚然,在体察民情、处理民意中,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情连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干部做群众工作本领。近五年来,韶关全市共发放各类服务卡47万多张,为民办事42万多件,群众亲切地称“民情日记”为“惠民日记、真情日记”。它在全面建立民情民忧档案中问需于民、在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中取信于民,畅通了干群联系渠道,进一步凸显出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广大干部还结合“民情日记”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认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建立了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的快速反映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食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子女读书难等难题,有效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近几年,韶关因农村问题进京非正常上访和到省集体上访现象明显减少,真正做到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民情日记”活动还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找准了基层党建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农村发展经济建新村、化解矛盾促和谐,党建管理求发展“三种能力”有效提高。各级干部积极帮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群众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服务,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健壮了经济建设骨骼,增强了基层组织体魄。

  始兴县罗坝镇上岗村党员刘扬荣说,过去,我们跑断腿、磨破嘴,看干部的脸上行事;自从有了民情日记,干部腿勤了、嘴甜了,进村入户多了,坐办公室少了;与我们打成一片多了,摆架子少了;干部主动下访了解民情、帮解民忧,为我们办好事实事,村民上访的也变少了。干部手中的“民情日记”真是“惠民日记、真情日记、贴心日记”,希望“民情日记”能一直记下去,记走群众的烦忧,记出百姓的幸福。

  笔者还注意到,如今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韶关“民情日记”活动不再局限于干部个人的一本“小本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一宗“民情”需要各级、各部门多人参与解决,群策群力才能办成大事;韶关“民情日记”活动也与上一轮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统筹兼顾;韶关“民情日记”活动还与韶关当下开展的党代表工作室“一站双联三代”拓展延伸项目并行不悖,让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再“发酵”。

  如韶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怀跃指出的,“民情日记”在推广过程中,经历了以点带面、以下促上的过程。以点带面是指从罗坝推广到始兴,再从始兴推广到韶关全市,后来又推广到广东全省。以下促上是指,过去只要求基层干部记“民情日记”,现在韶关要求市领导班子和全市所有机关干部都记“民情日记”。

  而有党建专家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抓基层组织建设经常换载体,“抓一年丢一年,成果没有积累。”相比之下,韶关多年如一日,始终咬定“民情日记”不放松,最终形成了体系,抓出了成效。笔者也欣喜地看到,韶关“组团式”深化拓展“民情日记”活动,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激发出蓬勃的活力和持续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