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主动融入珠三角 构建发展新格局
韶关市黄沙坪创新园进驻企业68家,成功入围首批“互联网+”小镇。 谭富堂 摄
韶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图为韶关北江河畔景色。 谭富堂 摄
近年来,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在珠三角地区突飞猛进、粤东西北兄弟市奋力突围的背景下,韶关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胡春华关于“韶关要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的总战略,全面对接珠三角,扎实开展与珠三角的产业共建和区域合作,初步构建了振兴发展的新格局。
针对振兴发展的突出短板,韶关市部署开展了产业共建、城市提升、县域发展“三大主题”工作,集中抓好教育现代化、卫生创强、精准扶贫“三大重点”民生,着力解决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厚、体制机制不顺畅、干部队伍能力不适应“三个关键”问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五年来,韶关全市经济年均增长8.8%,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实现“四个不发生”工作目标;绿色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等次,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韶关市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统领全市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要求全市着力在“快、优、补、强”四个字上下苦功、出实招、见实效:“快”,就是要加快推动振兴发展;“优”,就是要优化发展思路和举措;“补”,就是要补齐社会民生短板;“强”,就是要加强全面从严治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韶关正在振兴发展的征程上奋力前行,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
●撰文 毕式明 邵轩
从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到主动融入珠三角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一直围绕粤北区域中心的定位,立足粤北谋划韶关的发展,发展格局一直没有根本性改变。201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韶关调研时,深刻分析了韶关的发展定位问题,明确韶关要把握区域发展的新变化,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的思维定式,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
当前,随着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交通、通信等条件的根本性改变,环珠三角产业园区配套水平提升,为珠三角企业在更大范围进行生产布局提供了可能。这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态势,预示着大珠三角经济区正在加速形成。省委、省政府也因势利导,推动珠三角9市与环珠三角6市融合发展,这为韶关融入珠三角提供了良好契机。
只有把握广东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跳出粤北谋划韶关的发展,坚定不移主动融入珠三角,构建大珠三角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韶关的振兴发展。为此,韶关市把主动融入珠三角作为发展总战略,两年来,韶关主动融入珠三角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加强了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分工、社会协作等方面的对接。
韶关成功加入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启动了广韶合作产业园前期工作,谋划建设新丰创新创意产业园和翁源广韶产业园,积极开展与广汽集团、白云电气和前海人寿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产业共建方面,韶关正式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在佛山举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韶关专场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4个项目金额逾50亿元。依托东莞韶关对口帮扶,加快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建设。
狠抓“三大抓手”夯实发展基础
五年来,韶关市强力推进“三大抓手”,全力以赴打响振兴发展攻坚战。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乐广、大广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建成通车,武深、汕昆高速公路和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动工建设,韶新、雄乐高速公路和韶柳铁路开展前期工作,韶关丹霞机场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县域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2亿元,是2011年的3.5倍,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提高了24.3个百分点。深化莞韶对口帮扶,由东莞市主导或协助引进产业项目达322个,完成投资820亿元。黄沙坪创新园进驻企业68家,成功入围省首批“互联网+”小镇。
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市区建成区面积从84平方公里扩展到99平方公里。市区骨干道路基本联网成环,城市总体框架逐步扩大。芙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老城区、芙蓉新城和曲江城区一体化发展步伐显著加快,长期以小岛为中心的城市格局正在改变。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建成棚改房2.79万套。实施一批“三江六岸”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城市功能稳步提升,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五年来,韶关市坚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有限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承诺为民办实事,五年来共完成45件民生实事,努力解决住房难、看病难、出行难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狠抓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五年落实扶贫资金40亿元,改造低收入困难户住房和农村危房3万户,搬迁“两不具备”贫困村庄277个、7551户,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开工保障房4.69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城镇、农村居民低保补贴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85元、335元以上,五年分别增长1.77倍和1.93倍。
大力开展市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理顺办学体制,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实现省教育强县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高考综合成绩位居全省欠发达地区前列。优化配置市区医疗卫生资源,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推进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4.5万人,完成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9.2万人,转移就业22.7万人。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成一批文化场馆,县(市、区)数字影院、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开展“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文化活动。完成142个中心村电网升级改造、2750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1186公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建成95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免费向社会开放96.2万平方米公共体育场地面积。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为引领推动振兴发展
近日,韶关市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会议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作为统领全市各项工作的总纲,作为推进韶关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根本行动指南,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一项一项实际工作举措,坚持不懈狠抓落实,确保韶关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为进一步加快韶关振兴发展,韶关将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共建,立足韶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找准切入口,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构建新的产业共建模式;打造重大产业平台,重点完善莞韶产业园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高标准推进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建设,深化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合作;在南部地区谋划建设珠江东岸产业合作区,积极承接珠江东岸城市的孵化企业和外溢产业。
全力以赴抓好城市提升,充分利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契机,扎实组织实施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城市交通、城市功能、城市环境、新城建设和城市管理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提升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融入对接,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目前,韶关正在举全市之力开展创文攻坚活动,全力打造“善美之城”城市新名片。
全力以赴抓好县域发展。继续强化以县域发展为中心的工作格局,落实县域发展督导考核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围绕“一县一特色、一园一集群”,每个县级园区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韶关提出进一步优化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举措,重点做到: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交通建设,优化发展基础;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同时,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韶关把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的短板作为突出任务来抓。补齐精准扶贫的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补齐基层教育和医疗卫生的短板,针对基层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薄弱环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补齐社会治理的短板,坚持主动治理理念,完善主动治理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诉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权威访谈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细康:
融入珠三角要加快补齐四大短板
韶关融入珠三角有很好的基础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要进一步融入珠三角,韶关要尽快补齐四大短板:首先是补齐观念短板,解放思想,要有干大事的意识;其次是补齐服务短板,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政务环境;三是补齐平台短板,发挥大学、研发机构的作用,吸引大项目进入韶关,起到带动作用;四是补齐产业组织的短板,改变国有企业比重高的现状,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总而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参事、研究员梁桂全:
出路在于切入珠三角创新产业链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都面临重大转换,在这历史发展关头,韶关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出路在走跟随型、切入型创新之路。
韶关大开放最现实的是向深圳开放,向珠三角开放,融入以深圳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创新圈,切入珠三角创新产业链,重构韶关发展格局。要以创新需求吸引创新供给,完善创新产业链协作等,也可争取能发挥韶关独特优势的上游创新环节,还可以是传统产业创新,让产业“返老还童”。建议韶关与创新发展极(如深圳)建立区域创新联盟,形成区域协作创新制度平台,与创新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盟。
第一现场
旧貌换新颜 市民齐点赞
晚饭后,红花绿叶中,沿着崭新舒适的自行车道、砖石走道,9.9公里长的韶关市区小岛慢行系统环岛绿道上,三五成群的市民或骑行或散步,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而在一年前,这条河堤道路还是坑洼不平,很多地方不能通行。
去年下半年以来,《韶关市城市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正式实施,当年就筹融城市提升资金426.84亿元,完成中心城市提升项目投资52.6亿元,完工了8个内涝点整治工程、小岛慢行系统工程、五里亭大桥东桥头和西河立交桥等6个交通节点整治工程、惠民南路横街建设项目、兴隆市场启明北市场改造工程等。
“这些项目的完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础设施,解决了内涝问题,缓解了拥堵状况,提升了城市功能,促进了城市发展,也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韶关市提升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是枯燥的,但市民的感受却是真实而又深切:“看看广州的沿江路,以前我们都很痛心韶关市区河堤的脏乱差,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这么优美的环境,朋友从外地来了我都会带他们走一走,这可是我们韶关的脸面,有这样优美的环境和去处,在外地朋友面前我都觉得很自豪!”正与深圳来的亲戚在绿岛散步的李伯高兴地向笔者说起感受。
与李伯一样,因为市区环境的变化,对韶关城市提升工作点赞的市民不在少数,“体育馆开始改造了”“西河立交桥没以前塞了”“农贸市场干净整洁了”……城市提升带来的每一个变化,都会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通过实施城市整体提升,韶关的城市功能、交通功能、景观功能等正快速提升,一方面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城市环境更加优美,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实施城市提升,将对改变城市格局、树立良好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聚集更多的人才、资金、资源等发展要素,形成韶关发展的新动能。”韶关市提升办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数据回放
经济实力 显著增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2016年达1227亿元,五年增长52.2%;人均生产总值4.17万元,居全省山区市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亿元,五年增长57.7%;固定资产投资736亿元,五年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亿元,五年增长65.4%。
经济结构 持续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钢铁和有色金属两大传统产业占比由33%调整到14.1%,中央和省属企业占比由55%调整到39.3%,产业园区占比由15.5%提高到39.8%。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4.1%和52%,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交通区位 日益凸显
五年新增高速公路202公里、普通铁路117公里,改造国省道128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形成了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高快速通道,整体纳入大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
城市新格局 初步成形
市区建成面积扩展到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人。芙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老城区、芙蓉新城和曲江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长期以小岛为中心的城市格局正在改变。成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生态环境 更加优美
全市森林覆盖率74.95%、有林地面积212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822万立方米,均居全省首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市。
民生福祉 不断改善
民生支出797.4亿元,五年增长3.53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万元和1.27万元,五年分别增长63.4%和71.2%。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在全省山区市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87%下降到5.16%。
编辑: 李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