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找准发展方法 激发内生动力
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韶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县、市、省三级分级考核并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认,市级及10个县(市、区)、310个重点贫困村(帮扶单位)2013年度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成绩均为优秀,实现了各级、各帮扶类型单位年度考核全面创优。
根据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安排,韶关市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4个县(市)为重点县(市);全市有重点帮扶村310个、贫困户21366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9009户、75667人),其中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帮扶45个村、东莞市帮扶80个村、韶关本市各级帮扶185个村。
至目前,韶关全市310个重点帮扶村共落实帮扶资金9.27亿元,平均每村299万元,有71个村的帮扶资金超过400万元。
启动帮扶项目6884个,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任务4034户,完成“两不具备”村庄搬迁32个;重点帮扶村低保纳保率、“五保”纳保率、贫困户养老保险参保率、贫困户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
全市310个重点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44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5056元,分别比帮扶前增长32.3%和70.2%;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09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有84个村,占重点帮扶村总数的27.1%。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之间差距大,贫困的点多、线长、面广。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反复强调,韶关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提出要重点做好长效机制进村、造血功能进村、“雪中送炭”进村、脱贫志向进村和优良作风进村“五个进村”工作。
诚然,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同步小康大局。韶关将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上升到发展战略的层面,坚持“三个结合”,实行战略推动:一是将扶贫开发与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决定》的重大机遇下,韶关对扶贫工作实行顶层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部署、高位推进,市、县(市、区)分别制定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资金管理、产业帮扶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实施“一票否决制”,全面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帮扶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将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韶关市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认真把握扶贫开发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扶贫攻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三是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两不具备”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对旧村庄进行改造,使搬迁户和村庄改造户群众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并结合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对有条件的,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实行整村推进。
顶层设计尽可“高屋建瓴”,但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应有之义仍是“真扶贫、扶真贫”。因此,韶关坚持“三个精准”:精准定位重点区域,把“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仍然突出的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4个县(市)作为重点扶持区域;精准确定贫困对象,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通过进村入户反复调查核实、层层把关核准,把边远地区、广大山区、民族地区为主的310个相对贫困村及面上34990户相对贫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精准导制,紧紧抓住夯实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这一造血基础,选准扶贫措施和突破口,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指导,梯次推进。
如今,韶关扶贫开发在发展产业上,形成了山区以高山蔬菜和林下经济为主,平原区以近郊规模化种养为主,丘陵区以特色水果为主的格局,这也折射出韶关坚持产业扶贫的现实抓手。笔者了解到,韶关坚持“三个着力”,确保扶贫成效——
一是着力扶持产业发展。韶关抓住“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把扶贫产业落实到产业园区、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培育富民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逐步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2013年,全市县级以上农村龙头企业110家,带动贫困户3.11万,重点帮扶村全部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正常运作,涌现了一大批“蔬菜村”“马蹄村”“枇杷村”“蜜桃村”“茶叶村”“蚕桑村”等专业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贫困户达到60%以上。
二是着力扶持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向面上覆盖,向基层延伸,有效解决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韶关对重点帮扶村村道建设、饮水工程等实行优先立项,行业资金给予重点倾斜。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全覆盖并日益完善,完成村道水泥硬底化233.47公里,完成了饮水工程117宗。
三是着力扶持民生改善。韶关始终坚持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努力让贫困户住得起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2013年,韶关市财政在全面配套落实农村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资金的同时,追加整村推进等资金390万元,整合社会资金3.29亿元。韶关从贫困户富余劳力就业入手,认真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授之以鱼与教之以渔并举。2013年,310个重点帮扶村培训转移就业人数达72497人,占劳力总数的26.8%;通过落实助学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每一个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辍学;在310个重点帮扶村中全面推进文体项目建设,目前已有200个村建有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和体育休闲场所;贫困村低保参保率、“五保”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养老保险参保率等全部达到100%。
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强调,韶关要出色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找准发展的方法,激发出内生动力,关键的一招是扎实抓好项目落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韶关将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行动”的责任,真抓实干,发挥表率作用;督促驻村干部真正扑下身子,帮助被帮扶村办实事、解难题、求发展。强化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强化各级、各帮扶单位的协调与配合,完善市、县与省直帮扶单位、东莞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韶莞两市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形成省、东莞、市、县、镇、村六方联动,合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格局。
撰文:谷立辉 范琛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