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参与申请专利11项 佛科院学霸陈培宏成网红
原标题:四年参与申请专利11项 “斜杠青年”陈培宏的开挂人生
佛科院2016届毕业生陈培宏。 陈培宏厚厚一沓的获奖证书。 与陈培宏大学时一同参与竞赛的小伙伴。大洋网讯 因为校长在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一个引用,“斜杠青年”陈培宏迅速成为今年毕业季佛科院学生中的“新网红”。按照“斜杠青年”的自我介绍,佛科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毕业生陈培宏,就是“科技人物/论文大咖/获奖达人”。大学四年陈培宏参与申请专利11项,发表论文5篇,在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省级奖8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凭着这些过硬的履历,他最终被一家外企录取。就在陈培宏毕业后不久,作为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创新培养模式,佛科院提出今年晋升一本招生专业的新生今后要“人人有专利”,甚至可以用发明专利来代替部分学分。
意外:毕业典礼上“斜杠青年”走红
在今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的毕业典礼上,佛科院校长郝志峰发表了题为《攀登梦想的天梯》的讲话,鼓励学生做“斜杠青年”。郝志峰解释,斜杠青年不是身体的斜,而是来源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提到的一个新词,是指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郝志峰举例称,佛科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的毕业生陈培宏,就是科技人物/论文大咖/获奖达人,“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他参与申请专利11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专利5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省级奖8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别人有A4腰,佛科院的学生有什么?人人有专利、人人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郝志峰在演讲致辞时称。
随着郝志峰的讲话稿在网上传播开来,致辞中提到的毕业生陈培宏随即成为佛科院学生中的“新网红”。在网上有不少校友十分好奇,为何一个本科生能够在四年在校期间,参与发明获得如此多专利?
昨日记者联系到这名“斜杠青年”。和其他毕业生一样,陈培宏刚离开校门,他告诉记者,目前他就职于一家日本光学仪器公司的深圳办事处,从事的也是科研方面工作。
“毕业典礼时我也在场,听到校长提到我的名字,我有些意外。”陈培宏说,事前校方并没有就致辞讲话和他沟通过,他猜想可能是校长从老师那里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二天,陈培宏也在朋友圈上晒出自己大学四年获得的多张专利证书和论文照片。“校长所说的发明专利和论文,都是真的。”陈培宏说,在自己参与发明的11项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6项。
偶然:师兄布置“命题作文”激发兴趣
陈培宏来自潮州。打从陈培宏记事起,他就是一个爱动手的孩子,经常捣鼓一些小发明。他曾经自己拆解过玩具,也设计过会走的小机器人。在高中时期陈培宏也编过程序,不过因为要准备高考,这些方面的爱好更多地藏在了心底。
四年前的高考,他并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以“中上”的成绩,进入佛科院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
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没有高中学业的那种压力,陈培宏的兴趣得到“解放”。“最初的时候,是同专业的师兄为了让我们熟悉课程,给我们布置了个‘命题作文’。”陈培宏称,这个项目的主题是“远程报警”系统,直白说,就是有人或者物体进入监控范围后,摄像头能够觉察到画面的变化,并迅速发出警报。
“现在市面上如小蚁摄像头很多都能够做到这点了,但当时还比较少。”陈培宏说,刚开始的时候发现自己在这些专业领域知道得实在太少,于是逼着自己自学。他在名为《基于LabVIEW的局域网监控报警系统》的论文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对当时的远程报警系统的传输速度、灵敏度进行了优化,最终这篇论文发表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上。
潜能被开发出来,陈培宏从此进入“开挂”模式。很快他有了自己第一个发明专利的想法。他设想了一个图像采集装置,能够比传统的这类装置的图像采集速度快3倍,并且精确度更高。“这当时是一个比赛的课题,为了拿到高分,我开始不断对发明装置进行调试。”陈培宏说,经过上百次实验,他发现当使用三个摄像头,相隔120度进行拍摄时,图像采集的速度最优。
有了第一次发明成功的喜悦感后,陈培宏彻底沉醉进去了,大学四年里他的发明和专利产量很高。“因为不是硬性要求,很少有同学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四年下来有一两项专利已经算不错了。”陈培宏称。
炫酷:参与激光“窃听仪”等发明
在大学陈培宏参与发明的11项专利中,最让他觉得骄傲的,是一套检测和成像装置。
他告诉记者,这一套装置能够通过拍摄,精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参数,同时可以检测出物体和标准合格产品的差异。这一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上,可以高效识别出流水线上不合格的产品。
经过后期的调试完善,陈培宏的团队还给这套装置不断加入新的功能。“我们通过镜面原理,可以将经过扫描的产品在成像膜上再现。”陈培宏比喻,这好比钢铁侠里面主人公在电影里,在设计时可以直观看到每个盔甲的部件一般。只不过电影中呈现的是全息显示技术,更加先进。陈培宏表示,自己的装置在拍摄扫描后,也可以360度翻看,在广告新品发布、游戏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工业产品如果每次都要做实物展示,运输成本会很高,但通过这样的仪器能够虚拟成像,犹如看到实物一样,可以清晰了解到新品的构造。”
另一个陈培宏参与的有趣发明,是一台激光“窃听”仪。该仪器外形像家庭工具箱大小的匣子,但打开匣子的盖子,数组电路板上,由多个透镜组传递激光发射器的射线,通过匣子口的镜头,可以将光线直接打在要窃听房间的窗户上。
利用这一“窃听装置”,只要房间里的人开始说话,声音超过30分贝,同时室外的风不超过5级,就可以探测到人说话时引起玻璃表面的震动,通过这种震动的频率,接收回电路板中,再使用编写的程序还原输出就可以变成声音。学生们使用这一装置对课室进行测试,在150米内,室内人说话的声音经过电脑还原播放后可以听得一清二楚。这一仪器在2014年,以“一种语音监听方法和设备,以及激光反射声源定位方法”为题获得专利,并在竞赛中获奖。
背后:最爱泡实验室
陈培宏称,自己比较满意这些发明,也是因为在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像检测成像仪器,这个项目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中间还遇到过技术难题。”陈培宏说,后来通过请教老师、查阅文献、泡在实验室里想哪种算法最适合,测试了很久才找到三维建模成像的办法。
而在研究激光窃听仪的时候,陈培宏和团队的小伙伴一开始凭兴趣,查阅材料和请教老师。“当时能找到的文献也非常有限,因为这一技术在国内是空白的。”陈培宏说,后来动手制造、调试仪器时,刚开始的大半年都十分让人沮丧,因为仪器根本捕捉不到反射回来的光波,电脑屏幕上一片空白,团队小伙伴曾经一度想要放弃。
8个月后,实验室中的这群学生在反复调试后,屏幕上终于出现了光波的形状。看着屏幕,陈培宏和团队的小伙伴激动万分,欢呼击掌相庆。随后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仪器才终于能够接收到清晰的人说话的声音。
回想起大学四年的生活,陈培宏称,自己待得时间最久的地方应该就是不足50平方米的学生实验室。即使是寒暑假,他也很少回家,周末和平时工作日的晚上,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待在实验室里。
在他的朋友圈里,记者发现他大学毕业前一年的生活,提到最多的关键字是比赛和实验,此外就是篮球等运动。“临毕业前舍友还谈起,这几年早上他们还没睡醒我就出去了,而我回来的时候,他们已经睡着了。”陈培宏说,为此他也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点特立独行。偶尔周末比较早回来,有同学在对着电脑玩游戏,他也不愿参与进去。“相比之下,我更有兴趣设计编程出一个游戏给他们玩。”陈培宏笑称,自己花的时间太多在发明和论文上,以至于四年都没有拍拖,成为大学期间的一个遗憾。
回报:多项发明成为他揾工的底气
陈培宏的努力最终获得回报。在毕业的时候,手上多项专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在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省奖8项等履历,都成为他就业找工作的“硬指标”。在一位师兄的引荐下,陈培宏顺利被现在的公司所录取。
其实在毕业前,陈培宏也曾想过考研,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对实验太痴迷,投入时间太多,陈培宏复习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最终数学分数差了一点,没有能够考取暨南大学光通讯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未来,手握多项专利的他也有创业的打算。但他觉得,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自己创业的机会尚未成熟。“等到以后有好的机会,积累了足够的管理和企业运作经验,我会再考虑创业。”陈培宏说。
就在陈培宏毕业前不久,佛科院为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出学生要人人有专利的创新培养模式。“对于今年新晋升一本专业招生的9个工科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人人有专利’,甚至可以用发明专利来代替部分学分。”佛科院校长郝志峰称,专利代替学分不是鼓励学生不用去上课,而是要以专利为导向,激发课堂和学生进行科研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发明专利,成为将来学生就业创业的利器。
“如果学生真的有发明专利,将可以根据配套实时的学分制和教学计划,取代某些相关学科课程的学分。”郝志峰举例称,比如在某一门课程,学生有发明专利,老师可以允许学生免修这门工科,直接给予高分。
为了让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培养出更多“斜杠青年”,记者了解到,目前佛科院在北院新校区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提升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引入了行业知名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生导师。
“未来佛科院的师弟师妹将有更好的实验室、更高端的仪器,如果能够形成氛围,他们的专利发明数量一定会比我多。”陈培宏称。
来源: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陈昕宇 通讯员尹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