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PX项目走出困境终落地
国内外一系列破解“邻避效应”的案例表明,沟通协商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生态补偿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等,是有效回应公众诉求、缓解“邻避”冲突的重要机制。
机制可以复制,但更需要灵活创新运用。无论是以“超常”速度完成公众沟通的陆丰甲湖湾火电项目,还是一开始遭到公众反对的茂名PX项目,其成功“落地”的经验显示,各级政府唯有创新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树立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方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解决“邻避”冲突没有捷径可走。关键要靠机制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尊重新时期群众工作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保障民众对地方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才能有效破解“邻避困境”。
“你们在这搞火电厂,以后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住?”陆丰市湖东镇的工作人员还记得,一年前去定壮村了解群众诉求,一名村民这样质问他。如今,火电厂的楼基在海风的吹拂下一天天高起来,而同时被吹走的还有村民心头的阴霾。
从省里核准到项目奠基开工,陆丰甲湖湾火电项目只用了不到10个月。“超常”速度的背后,陆丰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堪称关键。当地政府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在公众沟通、谈判博弈等环节“对症下药”,促使项目顺利落地开工。
省内多个“邻避”项目成功落地的经验表明,无论是采取沟通协商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生态补偿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还是确定城市配套规划,其目的都是将克服“邻避效应”的方法落实到制度上,只有将这些机制综合运用、灵活创新,才能找到解决不同“邻避诉求”的模式。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李书龙 发自茂名、汕尾
市镇村三级联动
解基层“夹缝”之困
陆丰火电项目是汕尾市近年来引进的最大电力能源项目之一,亦是省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初获得省发改委核准,预计建成后年发电量达96亿千瓦时,产值可达37亿元,创造税收超8亿元。
最初的反对声音主要是担心污染环境,项目主要落址的湖东镇定壮村反对声尤其强烈。
为推进项目顺利落地,陆丰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派出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工作组。在镇一级,湖东镇将定壮村划为4个片区,派出17名工作人员挂点驻村,逐人逐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并了解村民利益诉求。
随着沟通的深入,环保成为绕不开的议题,这也是说服工作的关键。而一系列极具诚意的环保承诺和监管措施,使乡贤和村民的态度开始转变,征地工作提上议程。
2015年6月16日,定壮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地、迁坟等各种事项成为主要议题。进入利益谈判阶段,氛围陡然紧张。
会议上,村民代表提出诸多诉求。出人意料的是,主持会议的湖东镇党委书记郑少鸿在会上当场拍板,同意了村民的大部分诉求,这意味着各类补贴的增加额度将以百万元计。
原来,在村民代表大会召开前,陆丰市、镇各路驻村工作人员已基本摸清村民利益诉求,针对合理诉求已提前做好预案。而从项目通过核准到奠基开工的10个月里,各种工作协调会开了不下50次。
在三级联动机制的“护航”下,陆丰火电项目一路进展顺利。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在我省一些地方群众社会生活所亟需的公共项目,因为项目选址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导致项目落不了地。其原因常常是由于相关地区不同层级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沟通和联动机制不明确,导致社会风险应急处置的实施效果不佳,出现“不联不动、联而不动、联而慢动、联而乱动”的现象。其背后往往暴露出基层政府位于“夹缝中”的尴尬:记者在某项目落址所在镇政府采访时被告知,项目是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建设的,当地基层官员并不了解项目进展到哪个程度。
近年来,省内推进的一些邻避类项目,在前期决策环节,大多由较为高层的政府部门主导。负责邻避类项目具体推进并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政府,往往难以及时参与到项目前期的意见征询和决策工作中,甚至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知情权也不足。这直接削弱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沟通效果,甚至令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受损。
挂牌督办焦点矛盾
政企立信固本强基
在环评公示之前,负责陆丰火电项目的企业向村民立下承诺,生产过程如达不到环保指标和要求,将立即停产整改。同时,地方政府与定壮村村民达成协议,由环保部门在定壮村指定地点安装环境空气监测仪器,村民负责日常监督,一旦发现电厂对环境造成污染,将即刻督促企业停产。
企业立约、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由此而来,村民对邻避类项目的信任度增强,抵触情绪亦明显缓和。
“邻避效应”的出现,被看作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验和对公共政策的检验。同样是邻避类项目,为何在一些地方更顺利,在另一些地方却遭反对,个中原因何在?
政府和企业的公信力殊为关键。研究表明,导致“邻避效应”的认知因素包括:不信任政府和项目方、知识与信息欠缺、对风险和成本的狭隘观点、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这其中,不信任政府和项目方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
茂名在PX项目落地前曾遭到部分市民的反对,但茂名在其后的工作中痛定思痛,总结出一套重大项目落地的挂牌督办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通过各级网络问政系统收集网民所反映的问题,由各职能部门挂牌解决。其次,由市委书记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以上的社情民意研判分析会,将各类重大复杂问题提交到会议上集体分析、综合研判和督办解决。此外,茂名将出现的每一个社会问题都当做加强基层党建的契机,对暴露出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或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等问题跟踪调查。
茂名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以往在重大项目落地时,出现过个别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导致村民很多时候并不是反对项目本身,而是对群众工作没有做到位表达不满。“切实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暴露的每个问题,是为了固本强基,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扎实树立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才能从根本上突破项目落地难的困境”。
一名经历过“邻避冲突”的基层干部由衷地告诉记者:“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是基层工作能不能做好的关键,也是邻避类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而相互的信任和尊重,是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前提。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都需把公信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持之以恒,用心也用制度来维护好。
记者观察
以科学机制塑造公信力
“邻避效应”研究表明,“政治人”“社会人”和“经济人”三种人格假设贯穿“邻避”冲突始终,是引发群众参与冲突的动因所在。这意味着,化解“邻避”冲突的有效之道,是要全面回应参与者的政治人、社会人、经济人的诉求,而这需要落实到制度上。
从效果来看,陆丰的三级联动机制从纵向维度强化了各级党政干部深入群众沟通的效力,茂名的挂牌督办机制从横向维度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机制整合出的“合力”,成功推动了项目落地。
省内多个邻避类项目顺利落地表明,沟通协商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各级联动机制,都是有效回应公众诉求、治理“邻避”冲突的重要机制。同时,各地在机制建设上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
事实上,面对各类“邻避效应”,无论是陆丰的党政各级联动,还是茂名的挂牌督办销号,这些工作思路都具备一定的可复制性,但各地在落地项目时还需根据不同情况,精准分析、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无论采用何种机制,其目的都是建立健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科学机制,塑造政府和企业的公信力,确保民众对地方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最终回应人民群众的政治人、社会人、经济人的关切,合法合理合情地满足其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