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名师工程表彰首批名师 授予245人各类名师称号
文/珠江商报记者 高文哲
9月12日,顺德“名师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授予245人各类名师称号。被授予称号的只是顺德广大优秀教师的代表,近年来,顺德采取多项措施,创新培训手段,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为顺德发展高质量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德教师队伍强不强?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7年,顺德有1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占全省10%;5人晋升为正高级教师职称,占佛山市45%;18人获“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人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18年,8人入选广东省特级教师,占佛山市30%;18人入选南粤优秀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没有良好的环境,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难以产生真正的名师。
正是顺德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才使得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搞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2016年,顺德区政府印发了《顺德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顺德落实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战略部署的具体措施之一,提出通过“内提外引”,一手抓教师培训,一手抓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案包含“三大工程”,共13项内容。
这份实施方案的亮点在于,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入职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育家的教师专业发展梯级路径,全方位提出加强各阶段的针对性培养培训措施。
为了将这顶层设计落到实处,顺德还配套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具体工程,对应教师职业成长的每个阶段,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名师工程”以及教育家培养孵化工程等,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程,让人才能够逐步得到锻炼提升。
有了这样明晰的目标指引,一名青年教师从一入职开始就会感觉到奋斗有目标,心中有希望。
做好传帮带,名师引领落到实处
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曾惠蘋老师这次被授予顺德名教师称号,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名师出高徒的过程。
从读初中开始,曾惠蘋就深深被母校顺德一中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当她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就受杨明明老师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大学毕业回到母校工作,从学生变成了教师。
一路走来,她得到了很多名师的指导和帮助,是顺德一中的导师制让她快速成长。在校内,学校让她和罗学莲老师结对学习;在校外,从1996年开始,学校给她聘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培英教授做导师。在林培英教授指导下,1999年她利用素材库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地理学科网站《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
2001年她到华师跟随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访学一年,参加国培班、省培班的学习,有机会聆听来自全国的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和硕士、博士一起交流学习。2002年在桑教授的指导下她又创建了《地理家园》教学网站,实现了网络教学,曾经创下累计三个月在外学习,学生能够在网上自主学习,成绩不受影响的良好记录。
二十多年来,曾惠蘋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地理、德育方面共六个课题,多个课题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发表论文近20篇,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首批特计划教学名师、初中地理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她深有体会地说:“是名师的引领让我不断成长。”
曾惠蘋老师只是顺德众多优秀教师中的一员,她的成长经历,并不是孤例。得益于这种扎实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顺德有一大批像曾惠蘋这样的老师正茁壮成长。
营造良好环境,助推名师成名成家
将一名青年教师培养成一位教学名师,需要时间的历炼,离不开多方共同给力。昨天来参加命名表彰大会的,除了各学校老师代表,还有各镇(街道)教育局、区属教育事业单位领导,区教育局相关领导表示,这就是要表明,大家形成合力,为名师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名师不搞终身制,在每年考核和届满考核的基础上,将实行动态管理。凡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做出应有绩效的,可连任一届。若不具备师德要求或不履行岗位职责的,则会撤消其荣誉称号。区教育局、区教育发展中心将进一步健全名师教育培训、工作交流、考核管理等制度,确保这支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和有效管理。
名师是顺德教育的资本,是生产力,是发动机。围绕名师职责任务,各级部门和学校将努力创设干事的平台,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创造条件。区政府为每位名师发放名师津贴,提供一定的培训和工作经费支持,镇街、学校也同样要适当予以配套的支持,尽最大努力改善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 要关心体贴名师,强化服务。
名师出高徒,有更多的教师成名成家,顺德教育前景就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