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祠堂诉说顺德变迁历史

30.10.2015  18:00
在顺德水乡的千回百转水网中,随便走进一条村庄,或者就在郁郁葱葱的芭蕉树后,一间间古祠堂若隐若现,或者它就紧偎在小桥流水旁,又或者在炊烟袅袅升起处。

(坐落于顺德城区里的大良罗氏大宗祠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历史遗迹。)

在顺德水乡的千回百转水网中,随便走进一条村庄,或者就在郁郁葱葱的芭蕉树后,一间间古祠堂若隐若现,或者它就紧偎在小桥流水旁,又或者在炊烟袅袅升起处。

那往往是整个村庄最为灵动的部分,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诉说着。读懂了祠堂,或许就读懂了那段变迁着的历史。

祠堂,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它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顺德兴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几乎是一村一庙宇,一姓一祠堂,为数逾万,构筑宏丽,手工精美,素有“顺德祠堂南海庙”之说,它是顺德当时繁荣富庶的明证。目前,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有229个祠堂。

宗族的精神家园

刘弘,美籍华人,他第一次回到家乡,就是父母带他回来祭祖。他说,来到自家祠堂,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这是一种家的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 中国的祠堂,是家族系统的一种硬标志,是一个宗族的精神核心。它是各个姓氏宗族用来纪念自己祖宗的专用建筑物,即家庙。

据民国十八年《顺德县志》记载,“顺德人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祠十数所,小姓单家祠亦数所。”建祠堂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凝聚力。它对一个群体有着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凝聚力,这种约束力和凝聚力使得这个群体抱成一团,共同进退,通力合作,以求最大的发展。顺德的传统习俗也一向重祭祖,又称“拜太公”。

除清明墓祭以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民众必在祠堂举行春、夏、秋、冬四祭。此外,逢年过节,各家各户还设供于祖先神位前焚香拜叩。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常常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许多远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乡,第一件事便是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现今还不时有海外的顺德人回来寻根祭祖。刘弘说,虽然不经常回来祭祖,但今后他还是会带自己的孩子回来,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根。

光耀门楣的寄托

宗族的凝聚力往往来自宗族的实力。

据研究顺德历史的本地人张良介绍,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人得道,同族皆荣,祠堂的规格也有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题名,“青衣换紫袍”,这个宗族盖的祠堂就能“竖旗杆”、开“三山门”、设置“门当户对”。各种设置还要与其人官位相应。因此,祠堂也承担着教化任务,即所谓的“光前裕后”、“垂范后昆”等。

在这个意义上,顺德“第一祠堂”要数杏坛的“黄氏大宗祠”,因为黄氏出了顺德建县后第一位状元郎——万历状元黄士俊。他的家族祠堂,占地近2000平方米,共有3座建筑物,是三门五间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它历经重修,保留有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极具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的典型艺术特点。

张良说,祠堂的祭祀,族谱里祖先铭业的光辉纪录,现实的各种奖励,无不激励起子孙后辈对先辈功业的自豪感,也势必激起家族后代为了家族的名誉、地位和荣光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是一些巨家望族接连几代登科致仕的原因之一。一个族人得以高中,则必祭告祠堂,并在族前竖旗杆。

在顺德,本身就有一些表彰性质的祠堂,如杏坛马宁黄甲坊的何氏家庙,龙江大方伯祠,宋参政李公祠等。

耕读文化的集散地

正因为光宗耀祖的追求,直接决定了祠堂耕读文化的繁荣。封建社会,各祠堂都置有祭田,其田租收入供族人祭祀外,其余为族中男丁读书费用、童生应试卷金、会试(上京考试)路费。这无疑对较为贫困的生员、举人有一定帮助。为了能在祠堂前竖旗杆,不少“族中老大”都极关心同族人的教育,常在族中设私塾,邀有德之士行圣人之教。张良说,自北宋咸平四年至清末,顺德全县出过3名文状元、1名武状元;318名文进士、111名武进士;2088名文举人、394名武举人。顺德不仅是广东状元数量最多的地区,更在广东科举历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乡民重教育、重科举,与众多的祠堂不无关系。解放后,不少祠堂都一度改为乡村的小学,许多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读小学的人,其小学生涯都是在祠堂里度过的。如乐从的陈家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成为了沙滘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其前座和中座为沙滘中心小学的校园,后座是沙滘中学的体育部和厨房部。

■纵深

不少祠堂仍未得到有效维护

目前,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有229个祠堂,其中杏坛就有72个,占到全区总数的31.4%。

在杏坛,区、镇两级政府对祠堂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大量投入,修复了一批祠堂。当地村民除了和镇区两级政府共同维修祠堂外,还有大量的祠堂是村委和村民自发筹集完成,多次维修,使得目前保护完好和较好的祠堂比例达到48.2%。

但由于杏坛经济水平在顺德处于偏下水平,使得还有一大批祠堂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根据一份第三方机构的调研报告显示,杏坛没有维修价值和已经拆除祠堂达15.4%,还有29%的祠堂目前主体尚好,但已有一定的维修难度,需要大的投入,这批祠堂里不乏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杏坛整体上祠堂的利用率不高,完全空置的祠堂占31.3%,重要节日偶然使用的占24.8%,也就是超过一半的祠堂很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不维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就会毁在这一代人手里,耗资修护但不使用又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张良表示。张良说,村民虽自发维修和重建祠堂,但在保持原真性上欠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经济原因,村民自发维修和重建的祠堂,较难做到修旧如旧,现代化改造痕迹浓,有些甚至完全失去古建风貌。

■特色祠堂

◎黎氏宗祠

顺德最有特色的祠堂建筑要数坐落昌教村坛头巷的黎氏宗祠,它建于清朝末年,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上,房门多达99道,所以当地人一般称其为“三宅门”,也称“99道门”。

三宅共有3个大门,每个门口进去是一条小巷,小巷两面都是房子,每间房子都不大,但都有两个以上的门。因为每间房子都和相邻的房子相通,又和大院子相连。所以房门特别多。有当地村民曾仿效为卢沟桥数狮子的办法,每数一道门就用粉笔画个记号,贴上序号,最后数出来的结果是99道门,寓意“长长久久”。现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颇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三宅门的房门——数不清”。

◎五间祠

位于北滘的五间祠原名尊明祠,建造于明嘉靖年间或更早一些。

顾名思义,五间祠是一座面阔五开间的祠堂。现存一路二进,首进头门阔五间深二间。第二进大殿阔五间,总宽32.45米,深三间,加上前后挑檐,纵深14米多,是顺德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五开间祠堂,即使在全省也属罕见。

这是一座珍贵的岭南殿堂式古建筑实物标本。三角硬山墙,龙船脊,瓦面举折明显,瓦当、滴水齐全。第一进头门的梁架分别用了驼峰斗拱式、瓜柱式和筒柱式等式样。第二进大殿梁架全部施以驼峰斗拱,与12根内柱清一色使用粗达50多厘米的铁力木精雕而成,支承前后檐的鸭屎石八棱柱更是明代中叶或以前的建筑特征。

◎乐从陈氏大宗祠

乐从陈氏大宗祠俗称陈家祠,位于顺德市乐从镇沙滘村,坐南向北,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横侧门98道,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奠基开始,每日近千人开工,花了5年时间才落成,其工程之巨在祠堂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宗祠分前中后三座,两旁都有衬祠,前座和中座之间有个大天井,地面铺上长方形条石,十分平整,可容千人。中座近天井处用石板砌有一座平台,可作戏台,中座堂上悬有一块当代名家陈仲明手书的本仁堂三字巨匾,重达千斤。

该祠所用酸枝、花梨、菠萝格、柚木、坤甸等名贵木材全是由东南亚国家进口,经香港运回来的,其木对联、神楼屏风以及其它木雕物上贴的纯金箔就达4公斤之多。

◎黄氏大宗祠

2002年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氏大宗祠,是万历状元黄仕俊的家族祠堂,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祠堂占地近二千平方米,共有3座建筑物,是三门五间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如今保留的主体建筑1600多平方米,房梁、房顶、檐口精致的灰雕、砖雕、石雕、木雕和陶塑,完美体现南粤明清时期祠堂建筑的典型艺术特点。

由于顺德是广东状元数量最多的地区,而黄氏宗祠又是万历状元的家族祠堂,维修后的黄氏宗祠办成了状元博物馆,是广东首座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嘉麟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