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发现3颗或可宜居行星 距地球40光年

04.05.2016  16:14

  ■类地行星想象图。图片:每日邮报网

据新华社电英国《自然》杂志2日在官方网站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个比利时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3颗围绕一颗矮星公转、且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科学家说,待新一代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后,他们将得以进一步观测这些行星是否具备支持生命存在的条件。

或存在水和大气层

矮星是一类特殊的天体,它们往往由恒星演化而成,其光度和体积与普通恒星相比都较小,按表面温度等特征可分为白矮星、红矮星、褐矮星等。

来自比利时和英国等国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智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对位于水瓶座中一颗名为TRAPPIST-1的矮星进行了观测,发现它每隔一定时间会变暗,说明有物体在它面向地球一侧经过,经过分析最终找到了这3颗行星。研究人员说,这是一颗温度较低的矮星,这是第一次在此类矮星附近找到行星。

这颗矮星表面温度仅为太阳温度的一半,质量只有太阳的十分之一,比木星大一点,刚刚达到恒星的标准,距离太阳系不到40光年。

不过,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相比,这3颗行星与矮星的距离要近许多,其中更靠里的两颗接受的辐射量约是地球的4倍,公转周期约为1.5天到2.4天;最靠外的一颗所受辐射量是地球的两倍,公转周期尚难判断,估计在4.5天至73天之间。

科学家们根据这些信息推测,这3颗行星应该处在这颗矮星的宜居带上,大小可能与地球类似,还可能存在水和大气层,星球表面部分区域适宜生命存活。

只是,更靠里的两颗行星可能与月球类似,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太阳”,即一侧永享光明、一侧长眠黑夜。

后续研究将持续数年

此前,不少科学家都热衷于观测与太阳大小接近或更大、更亮的恒星,期待能在它们的行星中找到宜居的类地行星,而这类“星光暗淡”的矮星往往不受待见。

然而,由于“大个头”的恒星辐射太强以至于将周围行星的特征完全掩盖,以人类目前的观测技术难以捕捉,而不那么“强势”的矮星则更容易将附近的行星“暴露”出来。比利时列日大学教授米歇尔·吉伦决定挑几个矮星,带领他的团队试试运气。最终,他们赌赢了。

不过,这一发现只是起步,后续研究还将持续数年。今后,科学家们将观测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甲烷分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于2018年发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届时,科学家们将能够分析这些行星是否存在大气层以及大气成分,以判断这些星球与地球的相似程度。

至于向这些星球“移民”,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以现有技术水平,人造航天器飞行40光年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差不多与类人猿进化到现代人的时间跨度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