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砚边写春秋

24.11.2014  22:11

  广东新闻网惠州11月24日电 题:风雨砚边写春秋

  ——访惠州山水画家郭小愍

  作者 颜新阳 刘卫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自闲。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功夫茶轻雾袅袅、清香缕缕。刚从安徽黄山写生半月回来的郭小愍,在其画室与记者侃侃而谈,随着他娓娓的话语,笔者被带入了他的山水境界之中。

  郭小愍,湖南攸县人,系世界华人艺术研讨会理事,全国台商学会艺术研究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山水画艺术研讨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研究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惠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惠州市客家画院特聘画家,广东惠州仲恺三月风画院院长。

  郭小愍1986年毕业于湖南省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先后师从金石书画大师李立、当代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关山月、著名中国山水画实力派画家壶僧等大师。其作品深受收藏家喜爱,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画展并获奖项。在今年国庆期间其刚创作的《渔归》、《客家秋韵》2幅画作被国家画院作为藏品。

  郭小愍的作品上宗五代荆浩,宋代李成、范宽等,近取石鲁、张汀,着力研习黄宾虹、石涛,觅其堂奥,得北宋之雄浑,南宋之秀峻,形成海山苍苍、天风浪浪之画风。他喜爱黄宾虹的画,黄宾虹的笔墨语言、线条都是无与伦比的。但他不是泥而不化,他从黄宾虹的山水中领悟用点、用线、用墨、运气的真谛,发挥得更为自由。

  郭小愍认为,大家的东西应当点到为止,不能太像,经过潜心的研究,他采用自己的画法,一笔能见点线面、明暗灰。郭小愍准确地把握了云雾、山体、树木之间的哲学关系,它们之间的静与动,远与近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看郭小愍的作品,身临其境一般。

  在国画大师们眼里,山水画是极富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载体。惠州画界普遍认为在品读其作品《溪水清音》、《黄山烟岚》、《春山幽居》、《雨后清泉》、《听泉》、《林木葱郁》、《湖山清舟》,画如同遨游在祖国壮美山河之间,令人赏心悦目。或水流湍急,云蒸霞蔚;或恬淡幽静,苍翠欲滴;或古装人物如沉思,似低吟浅唱,抑或气象嵯峨,笔墨潇洒,浑厚华滋,灵空传神。大幅气势雄浑,小幅咫尺千里;近山清丽,远山苍莽,群山如簇,水墨山韵,尽显浑厚。他的山水画画风古朴苍厚,洒脱的笔墨间倾诉着不尽的情怀。画面苍拙中见工丽,厚重中见精巧,气韵流畅而又形神兼得,细细品味,其艺术魅力随感而发、随情而露。

  郭小愍以笔、墨、点线为基点,讲究“书写”,以中锋为之,自由随意、流动自如。而后层层积染,水墨浮动。画法可谓拙中藏巧,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兼济。画面局部灵动不板,层次分明,整体博大娴静。山水画中的最高境界是“精气神”,是山水生命幽深的精灵。他有所悟道,画中也体现出了山水中万物自然的涵量,深藏的茫茫苍苍,展现出了画家的文化修养,阅历的深度。

  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杜苏旭对郭小愍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郭小愍的绘画技法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透露着现代笔墨的深厚功力,其笔下的山水既有春山的青翠,夏山的苍郁,又有秋山的明净和冬山的萧瑟。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寄寓画家的个人情愫,同时也展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世界华人当代杰出艺术家、中国山水画实力派画家,北京中国画院执行副院长、大相国寺书画院副院长壶僧认为,小愍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他的画线条刚劲,皴点灵动,浓淡枯湿,疏密朗润;峰峦叠翠,山石结构,更显细微精到。或写、或泼、或皴、或染,张驰有度,把传统绘画引向一个当随时代、面向生活新的艺术境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