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规范转基因标识

28.05.2014  18:07
摘要: 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方面,要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和规范化建设。

  中国政府网27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要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清真食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和认证标识使用,规范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使用,提高消费者对质量标识与认证的甄别能力。

  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链条

  工作安排明确,加大土地和水污染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种植养殖用水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方面,要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和规范化建设;充实公安机关食品安全犯罪侦查力量,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餐桌污染治理体系”。

  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者“红黑名单

  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和贯彻落实工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肉菜流通追溯、酒类流通追溯、乳制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质量标识制度,加快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

  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方面,工作安排提出,探索建立企业首负责任制和惩罚性赔偿机制。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生产企业试点“食品质量安全授权”制度,通过企业授权质量安全负责人,对原料入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产品检验质量安全负责。同时,探索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企业首负责任制和食品质量安全惩罚性赔偿机制。

  建立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征信系统,探索通过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者“红黑名单”制度促进企业诚信自律经营,落实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工作安排要求各地要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综合目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内容,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依纪追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失职渎职责任。

  ■链接

  转基因食品安全应完善可追溯制度

  新浪微博上,关于媒体报道麦当劳在德国承认使用转基因鸡饲料喂养肉鸡的微话题,5月初以来已累计吸引近350万名网友的热议,但麦当劳至今未就相关情况给中国公众一个说法。

  当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的标识规定分三种情况:一种是自愿标识;一种是定量标识,按照含量标准来标,低于标准可以不标;而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强制性标识,即按目录强制标识。

  记者了解到,德国法规规定,食品中若含有转基因物质作为原料成分,必须在包装上有明确标识,但是,动物饲料这种间接使用的转基因产品却是法规中的一项“漏洞”。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根据我国目前相关规定,转基因饲料饲养的禽畜产品并不在需要标识的目录内。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风平介绍,在我国,转基因食品除包装食品中有部分要求标注以外,目前国内的餐饮企业提供的产品并没有纳入转基因标注范畴,国家还没有制定标准,需要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和制定。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顾问邱宝昌认为,应尽快以法律的形式把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完善起来,不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消费者对此有知情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障,必须制度先行,仅仅对转基因食品建立标识制度是不够的,还应当建立完善可追溯制度。

  九方面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1.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加大土地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严厉打击使用禁用农兽药、“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行为。

  2.深入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3.开展畜禽屠宰和肉制品专项整治,依法严惩收购加工病死畜禽、出售不合格肉制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4.开展食用油安全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禁非法收购、运输、加工餐厨废弃油脂等。

  5.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的小作坊、小卖部、小超市、流动摊贩、批发市场等。

  6.开展儿童食品、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查处校园周边销售低价劣质食品,加强中小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食堂规范管理。

  7.开展超过保质期食品、回收食品专项整治,规范对超过保质期食品和回收食品的处置,防止回流餐桌。

  8.开展“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问题专项整治。

  9.开展网络食品交易和进出口食品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通过互联网销售“三无”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未经检验检疫进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相关

  国家食药监总局:

  节前粽子抽查

  未发现问题品

  南方日报讯(记者/欧志葵)2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端午节前粽子抽查情况显示,截至目前,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抽检粽子产品300批次,涉及17个省份80余家生产企业,未发现不合格产品。端午节期间还将继续抽检200批次。

  据介绍,此次监督抽检采取异地交叉方式,即抽检机构不抽取本地生产企业的产品,采样地点包括超市、商场、批发市场等,检验项目包括过氧化值、重金属、食品添加剂、致病性微生物、霉菌等近20项指标。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端午节期间加大对粽子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产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等的执法检查,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粽子产品的抽检力度。该总局并提醒,消费者如果发现购买的粽子和生产经营粽子的单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可拨打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

   新华快评

  “舌尖上的安全”尤需治本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除了在婴幼儿配方乳粉、肉制品、食用油等重点领域的针对性整治措施外,这份工作安排在监管能力建设和长效机制建立上也着墨颇多,可谓把准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强调了食品安全“标本”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处,促进了食品安全形势好转,但公众深恶痛绝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屡禁不止。5月初发布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显示,火锅底料中违法添加罂粟壳、在辣椒及其制品中违法添加苏丹红和罗丹明B等非食用物质的现象依然存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每日接触和摄取的各种食物以及大大小小的餐饮场所,食品安全必须标本兼治、尤重治本。以数量众多的小餐馆为例,执法检查确实能发现诸多问题,但检查过后隐患整改如何、卫生条件改善怎样、违法添加和违章操作会不会重现,都让公众忧虑。

  食品安全监管是个系统工程,当务之急在监管能力建设方面应当加快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者电子化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对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过程和制成品的全面监测。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抓紧制修订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特别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

  针对目前食品领域违法犯罪链条隐蔽等特点,应推动建立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征信系统,通过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者“红黑名单”制度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提升违法成本。还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