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管最缺的就是“卧底精神”

23.07.2014  11:55

  [辣评]

  张枫逸

  20日,东方卫视披露,记者卧底两个多月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当晚,上海市食药监部门表示,已经连夜查封该企业,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的问题产品全部下架。

  纵观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皮革酸奶等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发展轨迹惊人相似,大抵都是“记者暗访—媒体曝光—舆论关注—监管介入”。本应在市场一线扮演“守夜人”角色的监管部门,总是跟在媒体后面等到丑闻曝光舆论哗然之后充当“救火员”。媒体监督、监管联动是必要的,但倘若监管者一味丧失主观能动性,完全由媒体牵着鼻子走则不正常。

  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说难,作为违法企业一定会想方设法蒙混过关。说不难,一些违规行为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在笔者看来,食品监管最缺的就是记者这种“卧底精神”。如果监管浮于表面对昭然若揭的违规问题浑然不觉,这样即使制度再规范、标准再细化也形同虚设。

  其实,监管者不去卧底,非不能,实为不为。目前,中国食品行业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涉及农业、质监、检验检疫、工商、卫生等众多部门。但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往往见利益就上,见问题就让,辖区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推诿扯皮。跟在媒体后面“打扫战场”,能彰显雷厉风行、处置及时的政绩。于是,一些部门消极怠工,甚至有的执法人员官商勾结,充当违规企业的“保护伞”。

  福喜公司“过期原料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的潜规则,无异于对我们食品监管的叫板。对此,监管部门须拿出媒体的“卧底精神”,把身子俯下去,切实通过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掌握和查处违规行为,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