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认定首批水务遗产 讲好岭南水城故事

31.03.2023  09:32

南越国木构闸、东濠涌、增埗水厂旧址……两千多年来,广州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丰富灿烂的水文化源远流长。自全面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水务局着力拓展水文化内涵,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广州市水务遗产认定申报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以《指引》为依据,全面组织开展广州水务遗产认定申报。今年1月,广东首个、广州市第一批水务遗产名录正式印发,南越国木构水闸、东濠涌、增埗水厂旧址、西山堤围、广州市黄龙带水库和南沙妈祖信俗共6个项目入围。首批水务遗产名录的公布有力助推全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落实落细,用心用情讲好岭南水城故事,让千年羊城持续焕发新活力。

增埗水厂旧址

从南越国木构水闸到黄龙带水库

首批水务遗产跨越两千年

什么是水务遗产?《指引》中明确:水务遗产是指我市人民在长期治水、管水、供水、护水、节水、赏水过程中,特别是在除水害兴水务和水资源利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由市水务部门认定的以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水文化系统遗存。而广州市级的水务遗产认定年限一般不少于50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除外。

从最古老的南越国木构水闸到东濠涌,再到黄龙带水库,首批公布的广州水务遗产可谓跨越两千年。在现今繁华的北京路商圈,光明广场负一层就是南越国木构水闸,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为这两千年前南越国的水利奇迹感到惊叹。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我国城市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木构水闸遗址,水闸在材料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技术路线的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基本相符,反映出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负责评审水务遗产项目的专家向记者表示,入选第一批水务遗产的项目都具有重要水务历史价值,“其中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遗产为5宗;有50年且具有较高水务历史价值的1宗,为黄龙带水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些遗产对广州人民幸福安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

推动水务遗产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遗存要保护,也要利用好。《指引》中明确,水务遗产保护纳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原则,在全面有效保护水务遗产、延续水务遗产的历史真实信息和价值的前提下,推动水务遗产活化利用。

首批公布的水务遗产保存相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对下一步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山堤围如今是增江碧道的一部分,柳绿花红、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人们在西山堤围上漫步骑行、嬉戏游玩;而几百年前,这是一条当地人民为了抵御洪水侵袭而建起的防洪大堤。西山围原称“同和围”,始筑于清嘉庆六年(1803年),是增城境内最早兴建的防洪大堤,特别是在1959、1966年、1968年三次遭受特大洪水猛烈侵袭,西山人下定决心连续苦战近十个春秋,把昔日的“同和围”加高加厚,变成一条长4.5公里的西山围防洪大堤。

如今西山围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一条集防洪、休闲观光于一身的景观堤围。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山堤围的历史感很强,周边的文物古迹可以联动,将指导业主单位进行历史价值的充分发掘,打造具有历史感的风景名胜。

修订河湖长制考核办法

出台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两千年后的今天,继续讲好岭南水城故事,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要保障。

市水务局以整改工作为契机,强化制度建设,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按照国家、省关于“严格河湖长制考核评价”的工作要求,组织修订了《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完善了对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市直成员单位和区级河湖长的考核,增强了激励措施,增加了考核优秀名额,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相应的市绩效考核体系,按要求新增了减污降碳等相关工作。印发《广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时期广州市水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按照省“851”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广州“621”水务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印发《广州市水务局关于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筑“四源共济、六网联动、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网、“千涌通百川、三江护安澜”的洪涝安全网、“单元达标、厂网一体、安全高效”污水治理网、“优水入万户、碧水绕村流”的水美乡村网、“健康和谐、水清岸绿”的生态碧道网、“一网统管、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务网的6张水务高质量发展骨干网,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水务现代化治理的2大关键能力,实现建设水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

·聚焦·

百年水厂旧址变身广州水文化展示馆

西村的增埗水厂俗称‘水记’,关系到当时广州百万市民的饮水安全,很威水的!”得知增埗水厂旧址入选广州市首批水务遗产名录,西村老街坊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广州第一间公用自来水厂——增埗水厂于西村增埗河岸建成。目前,增埗水厂旧址位于西村水厂内部管理范围,2004年11月开始,市自来水公司将其改造成再现自来水百年历史的展示馆。

指引》的出台为今后增埗水厂旧址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工作指引;与此同时,今年1月,经市政府同意,市水务局把挖掘供水历史文化内涵纳入《广州市推动供水补短板强弱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该遗存中的广州自来水展示馆升级为水文化展示馆,引入AR、VR生态影像等多种互动探索技术,激发百年供水历史与现代科技理念的碰撞,打造“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声音·

水务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孙永生:

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就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广州水文化遗产的特色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岭南山水城市、岭南地区先人治水相关的传统营建智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先锋城市建设中的水务技术等。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广州水务遗产相关指引的出台、名录的公布,是落实两办文件的重要举措,在遗产类型和要素方面进步丰富和完善了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未来应加强遗产本体、水质和周边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进一步发掘水务遗产中的水功能、水文化、水景观等方面的当代价值,将水务遗产的保护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社区。

广州日报3月31日7版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水轩